哲学规律指引下的初中物理简易化教学探析
2019-10-21张聪
张聪
摘 要:抽象的符号表示与严密的逻辑推理及论证是对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普遍化认知感受,从而具有较低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学科兴趣则更为妄谈。在此现状下,回溯学科本质与本源,从统筹一切的科学哲学规律出发,秉持以文促理的观念,在扩展教学、学科格局的同时,易化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传输与接受过程。本文便就此哲学规律指引下的初中物理简易化教学做出分立:运动、联系与发展此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哲学规律;简易化教学
哲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意义在于:其一,学生能够通过相互解释实现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其二,这是对传统物理局限视野的扩展和对陈旧教学方式的颠覆更新,其三便是因为哲学顺乎自然而形成的物理生成自然性与学习简易性。下面,我便从运动、联系和发展此三大科学的哲学观点出发,对哲学规律指引下的初中物理简易化教学具体方法做出说明。
1.运动:运动思维的突出与运动研究的规划
物理的学科定义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構的学科”。“运动”是其研究的核心之一,运动思维便亦应贯彻进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且“运动”作为科学的、描述宇宙变化总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之首要要素而存在,哲学与物理便具有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体落实在以“简易”为目的的物理教学中,便应是对运动思维的突出与对研究规划运动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力》一单元的教学之前,我让同学们先去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思考本单元所学主题之“力”和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内容的联系。从字面意义理解和延展,同学们鲜有将其连接成功者。在此,我让同学们阅读章首给出的徒手攀岩者的介绍:“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从而达到难以企及的顶点。”即运动与力相伴随,运动无法离开力。除此,我还引导同学们回顾之前所学的时间、长度和速度等关于运动的基础概念,通过恩格斯“交互运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话语向同学们全面揭示了物理研究的“运动”核心。进而让其在之后通过知识调动解决弹力、重力等基本力学问题时都能够以运动思维为线索,进入多样化的运动模式,以“力”为手段分析和规划运动形态,从而径直、简易化解决运动问题。
2.联系:分析事物多维原因和梳理联系逻辑
由“交互运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切入,在物理学视野下,事物随机发生和改变的运动形态必与其他事物或因素相联系,而对物理运动状态的看待和对其运动问题的解决亦必得通过宏观联系进行。进而在对影响因素的归纳下,从事物运动状态结果出发,对此些因素进行各自具体作用方式的逻辑化梳理。如此有哲学“联系”观的指导,有秩序化的分析,则符合正确的思维规律与问题解决路径而能够将物理问题由难变易。
例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在通过“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之后,我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了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的两个因素: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及受力面积。并以教材所呈例题为例,进行物理“联系观的渗透。具体如:例题中提到: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在这里,我先让同学们结合此题目实际场景,回顾影响压强的因素。根据实验,同学们便能得出影响压强的二重因素。之后,我则让其根据压强公式和题中现有条件进行推理判断,进而得出“先利用书的重力求书对桌面的压力,再用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的受力面积求压强”的秩序化问题解决路径。如此,便是整合与联系发生作用的简易化教学案例。
3.发展:物理学史的演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关注初中阶段教材所呈现的物理知识与基于此进行的关于运动和联系方法的教学研究之外,还应跳脱教材局限,从物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将物理作为人类智慧的一项结晶,而从历史和哲学之“发展”的高度和维度拓展学生物理认知和学习思维与视野。同时在感受物理学成就渐次突破和获取过程的基础上易化现阶段呈现的“高大上”物理成果的学习难度预期。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之前,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它被得出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的结论中明确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必要条件”——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不再需要力去推动”结论中对亚里士多德推翻了“力和运动必须联系”的观点——笛卡尔“不受力作用的运动物体会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止亦不偏离原来方向”的结论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进一步补充和明确了笛卡尔结论而成为最终的牛顿第一定律。如此的梳理不仅能够让同学们看到一种物理原理从朴素的产生貌到最后的成长貌的全过程,进而能够通过知识节点的划分简易化知识,并同时看到在此规律作用下的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物理本质及其本身规律的尊重,以使得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秉持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持续化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成江.学科哲学视域下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0):116-117.
[2]赵桃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