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下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2019-10-21蒋国清
摘 要: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针对目前教学中教学内容、实训案例、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师源等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和项目驱动下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建立多生态可持续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立体的产教互动教学模式、建立“项目驱动”的多产出教育途径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项目驱动 教学策略
一、概述
随着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的展开,我国高新技术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浪潮,呼唤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急需大量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为社会培养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在本科同类专业当中的主要教育特色。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软件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知识更新频率高,速度快。软件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学科,同样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软件技术教材较多,但大多数教材因袭旧知,教材的知识点相对于企业的实际运用而言,存在落后脱节现象。对教材的学习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2)实训案例真实度不够。由于缺少相应的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缺少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所以大部分教学内容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这样导致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项目实践脱节,学生无法提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上创新不够,目前软件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独立章节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过程局限于章节的独立或零星知识点传授,实验教学则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很少从项目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更谈不上使用企业的实际案例教学,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又无法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
(4)“双师型”教师师源不够。软件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与软件平台开发、数据库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教师在课程中使用的案例要能够结合企业的生成实际,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理解课程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以专业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师源紧缺,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和项目驱动下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1)理论研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理念革新和方法研究,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人才,为民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为了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打造高职院校教育特色,完成历史交给高职院校的重大任务,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展开了理论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鲁小卉总结了校企合作常见模式:订单培养式、共建实训基地式、共建项目学院式、共建产业园区式、共建职教集团式。并提出在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和独具特色的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下,根据行业具体要求,探索现代学徒制度的新模式[1];吕侃徽则着眼于工作岗位、一线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模块分析,探索通过项目驱动为基础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和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体系[2];胡海洋、李忠金则从课时分配、课堂授课、实验教学、课外作业、课程考试与评价等方面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并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估,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3]。
(2)实践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確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意见》还强调了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在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中软件技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卢彩晨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目前已经有半数以上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计划,合资企业制订合作研发计划的最多,占比66.6%;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61.5%;民营企业最少,占比45.1%[4]。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知名IT企业协同共建工程化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总结出“两步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5];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以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建设子任务为基础,以培养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技能人才为着眼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从制度、环境、资源等方面实现多维度综合管理,进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下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建立多生态可持续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依托政策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多生态可持续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之路。围绕软件技术行业特点,注重分析研究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以招生就业研究结果为科学指导,通过实地走访、校企互动、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传统方式,结合大数据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研究人才培养规律,把握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和知名企业合作,探索订单式合作模式,大力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可持续性;组建项目学院,共享共建资源,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加深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加强服务区域和行业能力。
(2)建立立体化产教互动教学模式
产教互动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专业共建为途径,以教育与产业的理念整合和深度融合为手段,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企业与专业应推进全面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学校方面,应结合企业实际,以“专职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学校”“校企师资力量共建”“开放双师资格认证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加强软件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配套基础建设等方面做好长期规划。企业在保障学生优质化教育和就业的前提下,为软件专业教育提供案例分析、实践训练、动手实操的基地,为提升软件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供机会,开创实训体系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深度合作空间。
(3)建立“项目驱动”的多产出教育途径
软件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工程性强等特点,因此,以“项目驱动”为中心的教育途径是一种群体化教育的途径,可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多产出效应。学生在对软件技术项目目标完成的驱动下,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和主动学习能力,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的群体智慧、资源和支撑平台解决软件工程课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在项目驱动之下,主动寻觅和接触优秀的软件项目平台,在下载软件系统的源码的过程中,学会基于这些开源的代码和方法快速开发,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从而实现对知识、经驗等方面局限的突破,从而收获职业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教育实效。
总之,在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下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学,无论从教材的编排、过程的实施以及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立足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目前的人才需求推动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还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累实践经验,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参考文献
[1] 鲁小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9(24).
[2] 吕侃徽.“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J].福建电脑,2016(2).
[3] 胡海洋 李忠金.“案例分解讲演、项目实践驱动”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8(5).
[4] 卢彩晨.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意向调查研究[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5]徐丽新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工程技术研究 2019(4)
作者简介:
蒋国清(1969-),男,汉族,湖南永州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