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对改善机体步态疗效的研究进展

2019-10-21綦焱朱苑文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平衡性步态太极拳

綦焱朱 苑文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太极拳改善机体的步态疗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得出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步速、步幅、步频,降低重心移动指数、足底冲量,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角度,缩小步向脚,从而提高机体的稳定性。

关键词:太极拳;步态;平衡性

1 前言

运动是延缓机体平衡性下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控制重心为主的运动方式较为突出。跌倒所致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是髋部骨折,而太极拳在“形”上讲究形正着熟、整体平衡、以腰带动。太极拳运动是以腰为纽带连接上下两部分的运动,可以通过虚实的转化控制身体重心,增强下肢的肌力,改善步态;通过缠绕增加腰部的肌力,提升髋关节的活动范围,疏通带脉,以此来提升机体的核心力量,降低跌倒的风险。

2 太极拳对机体步态的影响研究

步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等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步态参数一般包括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步态周期、髋膝踝关节角度等。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利用力学的基本概念、处理手段以及利用运动学观察,对人体自然行走时肢体、足部、关节等进行动力学分析,从而得到一系列的参数值。

2.1太极拳锻炼人群步态与非运动人群步态的对比研究

近期一项研究采用APAS系统,对太极拳锻炼人群(3年以上)和非运动人群进行对比。发现太极拳组步长、步长/身高比值、左脚着地速度、左脚着地时膝关节的角度显著性大于非运动人群;太极拳锻炼人群与非运动人群的步频、步态周期基本相同;随年龄的增加,步长、步长/身高比值、步频、左脚着地速度、左脚着地时膝关节的角度呈现下降的趋势[1]。另一项研究通过对比太极拳锻炼人群(8年以上)和非运动人群进行对比,发现太极拳人群的步幅、步速、髋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双脚足跟着地到第一峰值力的时间显著性大于非锻炼人群;太极拳人群的步态周期、在波谷处双脚压力均显著性低于非运动人群[2]。

2.2太极拳锻炼人群步态与其它运动锻炼人群步态的对比研究

姜娟采用APAS系统,对常年太极拳锻炼与常年健步走锻炼的中老年男性人群进行对比。发现太极拳组的步长、步幅、步频高于快走组;太极拳组踝关节、髋关节在左右脚着地、离地时的角度明显低于健步走组;太极拳组与快走组的步速、步态周期、身体重心移动速度基本相同。由此说明太极拳训练对提高老年人髋关节、踝关节活动幅度的效果优于健步走[3]。谢小莉采用GOOD BALANCE系统,对太极拳锻炼人群(2-5年)与快走锻炼人群(2-5年)进行对比。发现太极拳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步态周期、踝关节活动幅度、膝关节活动幅度与快走组基本一致;太极拳组的髋关节活动度大于快走组。

2.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群步态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选用 BIODEX步态仪对50名老年人练习12个月的24式太极拳(每周3-5次,每天1小时)前后的步态进行测试。发现太极拳锻炼后,受试者行走过程中重心的移动指数显著性下降,步长显著性提升,男性步长的提升幅度显著性高于女性步长的提升幅度。由此说明,太极拳运动可以降低人在自然行走过程中重心的移动指数,增加步长,减少机体的晃动程度,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太极拳运动对男性步长的提升效果优于女性。郭永采用APAS系统和FOOT SCAN步态仪,对30名老年人练习4个月的24式太极拳(每周4次,每次1.5小时)前后的步态进行测试。发现太极拳锻炼后,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步长、步速、步长/身高、步速/身高均显著性提升,单步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均显著性下降;触地时刻与离地时刻膝关节的角度均显著性增大,踝关节与髋关节未出现显著性变化;步向脚的活动范围缩小;从左足底压力峰值来看,第1趾、第2-5趾、第1跖骨、第2跖骨、第4跖骨、足底中部、足跟外侧和足跟内侧8个区域显著性下降,第3跖骨和第5跖骨升高,太极拳锻炼前后最大压力峰值均出现在足底中部区域,最小压力峰值出现在第2-5趾区域和第5跖骨区域;从右足底压力峰值来看,第1趾、第2-5趾、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足底中部、足跟外侧和足跟内侧9个区域显著性下降,第5跖骨显著性升高;从足底冲量来看,足底10个分区的冲量均显著性下降,太极拳锻炼前后足底冲量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从足底触地面积来看,第1趾、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足底中部和足跟内侧显著性增大,第2-5趾、第4跖骨、第5跖骨和足跟外侧显著性减少。

2.4太极拳对慢性病人群步态的影响研究

赵雅云将36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为期12周的24式太极拳训练,每天1小时)和对照组(不进行系统性运动),采用FREE STEP步态功能评价系统进行测试。发现太极拳组的步长、步长/身高、步速、步速/身高均显著性上升,对照组出现小幅度的下降,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太极拳组的步宽、足轴角均显著性下降,对照组出现小幅度的上升,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太极拳组的左脚整足接触阶段百分比显著性下降,对照组的左脚整足接触阶段百分比上升,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太极拳组的左脚离地阶段百分比显著性升高对照组的左脚离地阶段百分比下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右脚与左脚的测试结果基本相同;太极拳组的左脚着地阶段百分比、左脚前掌触地阶段百分比、右脚着地阶段百分比、右脚前掌触地阶段百分比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李琳对42名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自行创编的杨氏8式太极拳练习(每周3次,每次1小时),通过NEUROCOM BALANCE MASTER平衡系统进行测试。发现受试者自然行走过程中的步速、步幅、步频显著性提高;压力中心移动面积、压力中心移动距离、压力中心移动速度、步幅变异率均显著性下降。

3 结语

太极拳的形成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提高机体的步速、步幅、步频,降低重心移动指数、足底冲量,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角度,缩小步向脚。由此说明太极拳运动可以降低人在行走过程中的晃动幅度,降低重心,增加步幅,提高機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洪丹.太极拳运动对60—70岁老年人群步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154-7156.

[2]乔佳,李睿恒,陈斯.太极训练对老年女性步态特征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4):118+198.

[3]姜娟.太极拳与健步走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4):122-125+133.

作者简介:

綦焱朱(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猜你喜欢

平衡性步态太极拳
步态识人
能充电并识别步态的新设备
步态异常,老人病了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山西省煤炭行业生产使用平衡性分析
追溯信息平衡性智能识别模型研究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