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
2019-10-21云雪霜
云雪霜
摘 要: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越来越多重视,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必须看重的一个问题。落实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综合素养的培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本文笔者通过实际例子的分析提出一定的综合素养培育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实践
引言:
在新一轮课改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的提出在高中阶段音乐学科教学实践的开展中要充分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客观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充分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从而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改革教学模式
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重视。而要切实提升音乐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是行之有效的一个良好途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高效的交流,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中不能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兼顾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自身教学的参考。此外,目标的制定也一定要注意符合客观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和能力相配合,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避免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升华[1]。
举例来说,在《草原放牧》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要求学生欣赏《草原小姐妹》这一曲目,并在欣赏过程中深入感受和体会游牧民族音乐的形式和风格,深入探究其音乐与当地游牧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地域饮食等因素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游牧民族的舞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中体会游牧民族的文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游牧民族舞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体会游牧民族的舞蹈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将音乐作为情感的寄托,使學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内核,与音乐的创作者产生共鸣。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心理、生理急速变化的时期,是成熟与幼稚的交接。这一时期的学生感情十分丰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的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核,在感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并最终用音乐承载自身的感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每个学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情感,为学生提供自由感受、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小组间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简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例如,在《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对刨洋芋、脚夫调等经典曲目进行鉴赏,感受西北音乐粗犷、高亢的风格,感受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体会音乐的情感内核。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情感心得,并选出代表谈一谈自己的理解[2]。
三、加强情感教育,发挥音乐育人作用
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长期如此,学生的音乐水平就无法进步,甚至产生倒退,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无从谈起。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较为敏感,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与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核产生共鸣[3]。要积极与学生开展沟通和交流,努力消除学生内心的偏见和厌学情绪,从而能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在《国之瑰宝——京剧》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将一些京剧大师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学习他们身上的可贵品格。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经典的京剧曲目,例如《贵妃醉酒》,让学生感受其艺术特点。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渗透。此外,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并加强情感教育,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胡娜.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高中音乐课堂[J].北方音乐,2018(18).
[2]彭玉蓉.高中器乐教学奏响音乐素养教育——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种器乐教学模式[J].黄河之声,2018(10).
[3]李海滨.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J]. 华夏教师, 2018, No.09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