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2019-10-21鲁山

理财·财经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现代化

鲁山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市场和政府关系,城市和乡村关系、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基于我国乡村实际状况,分析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中面临的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路径方法,最终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治理;民主参与;现代化;困境;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治理的要素也发生了现代化变化,致使乡村治理能力必须现代化。

首先是核心治理主体的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参与主体,这些治理主体包含组织性的、群体性的,也包含个体性的。在乡村自治委员会中,村干部作为方针政策的主要落实者和乡村核心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乡村社会内部结构的异质发展、乡村人才的不断外流以及各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和矛盾给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困境的多样和复杂给当前的治理带来史无前例阻碍的同时对村干部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乡村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需要除政府主体之外的其他治理主体加入和协同治理,其中,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是重中之重,必不可少。

其次是关于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部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参与主体,随着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这部分人逐渐成长为村民自治的主干力量。但是,他们对三农等方面的相关问题都不熟悉,因为他们很早就进城务工,也很少参与乡村的政治活动,特别是“80后”“90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原先的治理结构。

再次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振兴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努力建设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同步发展,坚持走农业稳定发展、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的宏观目标。

最后是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要求在村民自治机制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乡村的法治治理体系,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该《意见》指出,乡村治理必须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单独依靠任何一种单一资源都不可能实现。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传统乡村治理的模式与架构受到冲击并逐渐消亡,旧的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被解构的同时为适应现代化乡村治理,新的结构又迫切需要被重建,这就给乡村治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参与乡村核心治理的人群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滞后的治理理念和格局,尤其是村干部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基层治理体系自身存在的弊病使除了政府之外的人群主体很难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即使有其他少数人参与,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受传统乡村治理系统影响,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制实现对乡村的治理。通过一元化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建立在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民主参与、民主商议和民主协商基础上的双方互动模式。

另外,现实生活中,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主体和基础,在整个治理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作用。但在实际的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部分村干部思维模式和治理观念僵化,与现实脱节,从而导致治理权力异化,并使得其他社会主体无法有效参与治理。此外,基层村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沿袭传统家长式管理的治理模式导致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与公信力受到影响。

(二)主要参与主体流动性不断加大,削弱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受季节性影响,大批的农民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流动,从而使乡村治理主体具有了高度的变动性。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在城市中购置房产定居,他们的户口成分仍然是农村,但他们很少甚至几乎不在农村生活,更不会参与乡村治理,这种现象的存在和愈演愈烈使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所刚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逆流”回农村存在的障碍使得治理目标难以实现

众所周知,乡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撑,但一方面为适应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农村中一些拥有劳动能力的人选择外出打工;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人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人才不断外流。而要想从根本上振兴乡村,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就需要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逆流”,目前来看这方面有很大的难度。

(四)要求治理方式和手段多元化

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乡村治理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但随着乡村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迭,依然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现有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间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农村治理也已基本提升到有法可依的层面,但由乡村各地自己制定出台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在质量上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甚至存在个别条款相互冲突的现象。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多方主体通力协作、共同治理,一方面提高村干部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党组织领导

关于乡村治理,一方面要依靠村干部,另一方面要依靠黨组织的带领和引导。首先,村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其次,对村干部的选拔要逐渐扩大辐射范围,在选贤任能的基础上也为村干部人才队伍做储备。再次,村干部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以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一步推动乡村实现智慧治理。最后,要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无时无刻不向党组织看齐,坚持党的领导,从而保障乡村治理现代化顺利实现。

(二)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市场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传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农民在“统治与服从”依赖关系中是作为依附者而存在的,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如讲面子和看人情等将会被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所代替。与此同时,他们独立、平等和法律意识也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使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今后的乡村社会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健全乡村民主法治,制定乡村治理标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

乡村民主法治就是指村民能够作为个体,独立、平等地就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共同商量、讨论,并最终在此基础上自由地作出民主的决定,从而从乡村集体和公共意志中体现农民的个人权利主张。乡村民主的题中之意就是要保障村民权利和利益主张,而能够为村民权利和利益的实现保驾护航的正是乡村法治建设。此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新的治理模式也要求必须进行制度革新,用新型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乡村社会的各利益主体,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构乡村政治文化,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乡村政治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乡村民众对乡村公共政治事务的基本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方面的总和。乡村政治文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软实力,它引导和规范了村民的日常相关政治行为,同时也为村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准则和参考。关于乡村政治文化的重构,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要始终坚持一元化。其次,对传统乡村政治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要充分发挥传统乡村政治文化中精華部分的惯性力量。最后,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构建现代化乡村政治文化,因为只有在生活、情感和思想上跟村民足够贴近,这些政治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被村民更好地认同并消化吸收。

(五)吸引人才“逆流”乡村

关于乡贤人才的选择,一方面,其要能胜任相关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其主观上对于回报家乡也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首先,乡村中内生而来并受村民支持的乡贤,可以通过本人自荐、村民推荐、政府核验的方式,并辅以相关方面的培训,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光热。其次,对于离开家乡的社会精英,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回乡动力,努力破除他们回乡的各种障碍。最后,还应学习借鉴在此方面有所成就的地区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雷雷.改革开放40年乡村治理:环境变迁、困境与展望[J].红河学院学报,2019(3).

[2]石伟伟.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

[3]赖雄麟,高晶华.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着力点[J].农村·农业·农民,2019(2).

[4]倪明胜.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党的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评邱春林博士新作《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8(5).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困境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跟踪导练(一)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我的女巫朋友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