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变化探究

2019-10-21赵坤陈智广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

赵坤 陈智广

摘 要:在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的分裂,也是文化和军事的分裂,从东周末年到秦朝建立的500多年时间内,我国呈现出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极度活跃的局面。从战国七雄到春秋五霸,春秋战国在“礼乐崩坏”的文化背景下,各个军事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国混战不休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我国军事制度的长足发展。随着周王室的日渐式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转变为“自诸侯出”,军事的重心开始逐渐由周天子向诸侯转移,呈现出了明显的扩张趋势,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制度转变奠定了的基础。

关键词:春秋;战国;军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主要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日渐衰弱,各大诸侯野心勃勃、纷争四起;战国时期国家实力强盛,周天子名存实亡,各国之间混战不休。但正是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之中,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军制形式,军队的人数、性质和作战方式、组织编制等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演变,军制的变化使得各国之间的国力越发强盛,国家之间的争端也越发激烈。

一、春秋时期的军制形态

在周朝建立知之时,曾对各诸侯、卿大夫的军队编制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有明确记载:“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记载的军队编制主要分为六级,即“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五人为伍”。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源于“争霸”,此时的诸侯王还受到一定的“周礼”限制,大部分的军队都是有公室及世族的军队组成。公室军队是周朝建立之时,对诸侯国进行分封时建立的军队,由“国人”中的士、农组成。“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职,在战争时担任甲士;而“农”除了老弱妇残外,成年男子需要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接受军事化的训练安排,并且每三年開展一次演习。如遇战事,需要随时听候安排,充任步兵。此时,卿大夫的军事实力也迅速拓展,他们在自己的封邑上仿照国都的制度设立了世族军队,主要由封邑及周围的士农组成[1]。

春秋时期,大型战争的军队都是由诸侯国负责,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弱,诸侯之间为了争夺代天子号群雄的霸主地位而不断展开战争,此时诸侯国的军队形制已经不再受到《周礼》的约束。春秋时期战争的主力军是车兵,战争的形式也以车战为主,因此战车的数量也相应成为了诸侯国兵力强弱的判断标准。在前期,诸侯国不得超过千乘,卿大夫不得超过百乘。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很多国家都远远超过了千乘的要求,比如晋国和楚国就曾达到过5000乘以上。在春秋中期以后,一些诸侯国及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国家开始逐渐建立了步兵的形制,《左传·隐公四年》中“败郑徒兵”,记载了中原诸侯国之间最早使用步兵作战的记录。此时诸侯国之间的军队编制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由“国人”从军制逐渐向着郡县征兵制演变。

二、战国时期的军制形态

战国的战争开展起源于各诸侯之间的“兼并”,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求使得各国之间通过变法图强,对各国展开攻伐,推动了军事制度的变化发展。战国之时,各诸侯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军队,虽然军队编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由军队的征调都是由国君一手掌控,并且逐渐出现了“虎符发兵制”。秦国国君颁发给杜县的虎符上有铭文:“右半在君,左半在杜,凡徵发兵甲50人以上,必须与君符会合。但有烽火报警,也可“毋会”君符而采取行动。”并且,农民成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兵的主要对象,县令和郡守有权召集本郡县的适龄男子入伍参军,此期间,各国也形成了自己的军队训练形式,其中以赵边骑、秦锐士、齐技击和魏武卒等为主要代表。《荀子·议兵》曾言:“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武卒兴起于李俚变法的武卒制,是针对士兵的一种考核选拔军制,能够根据士兵不同的特长进行军队编制,从而发挥士兵的最大作战优势。《荀子》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此外,车战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步兵开始成为诸侯国战争的主要战力,同时,骑兵和舟师也逐渐发展起来。《战国策》曾有“带甲百万”等记载,说明了当时诸侯国的步兵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史记》也说秦国的舟师规模可观,“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此时,各国军队的编制也有了明显不同,如《尉缭子·伍制令》中记载魏国军队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2]。

三、春秋战国军制变化的特征

1.军权不断下移

春秋战国最明显的军制变化就是周王室的军权旁落,诸侯国的大军崛起。西周之时,周天子以“西六师”和“殷八师”对诸侯进行控制,但是从春秋开始,周王室军队开始逐渐瓦解,军事大权逐渐下移到诸侯国君主手中,奴隶制逐渐被封建制取代。春秋之事,各诸侯还以争霸为主,意图“挟天子以令诸侯”,郑、楚二国率先大批“诸侯一军”的军事体制,组建了三军,随后齐桓公将“三军”又扩建为“六军”,直到在春秋中后期,后起列国也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权下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周天子军权下移到诸侯国;另一方面是列国内部军权由卿大夫下移到家臣。

2.军训转向正规

春秋开始,兵种逐渐丰富,到了战国,已经有了比较科学正规的军训体系和方法,逐渐产生了“兵之教令”,开始重视军队的基础训练,包括步伐、队列、号令识别执行等等,比如识别部队军旗的颜色番号,根据军旗的号令来变化阵型等等。同时,各国也越发重视精锐兵士的专门训练,针对步兵、骑兵的精锐都有不同的训练方式,如齐技击,重视拳击技巧;魏武卒,重视耐力及行军速度;韩材士,重视射箭技巧,《战国策》记载:“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四、结束语

一个时代军制的变化必然同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春秋战国的军制变化,必须要将当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相结合,如封建制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影响等等。以法家为代表开展的变法改革,是当时国家军制及社会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将历史文献同考古发现相结合,才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

[1]徐铭灿.两周军制的演变与相关文献断代[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谢伟峰.从血缘到地缘: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1.赵坤(1997.08.29-),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2.陈智广(1968.02.26-)男,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孟母教子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