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FID技术对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进行分析与改善
2019-10-21于浩孙晨曦刘设刘杰
于浩 孙晨曦 刘设 刘杰
摘 要:汽车生产线存储种类繁多,传统的零件生产管理模式普遍存在操作速度慢、信息遗漏、实时性差等缺点,生产管理在物流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用RFID技术对汽车生产线进行改善,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迅速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满足汽车企业的管理需求。有了高效的生产线管理活动,商品的生产才可以在有效的时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大的创造出价值。
关键词:RFID技术;生产线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RFID技术属于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运用无线信号进行远程获取目标标签的信息。RFID技术广泛应用在信息收集和物料追踪等方面,它的优点有非接触、具备防水、防磁、耐磨损、耐高温等。因此,RFID技术在物流跟踪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前景。目前国内外汽车企业开始运用RFID技术对汽车的生产线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并使用,这种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可以更加及时的得到生产线管理信息。针对某企业汽车生产线来说,能够及时的获取和收集信息,使汽车生产线管理系统变得更加高效,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统一,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现有的管理方案
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根基。它需要按照汽车的市场要求,通过改善其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行业;制造技术既是科学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接口和桥梁,又是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基础。因此,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大意义,而生产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线管理的新技术同时也得到发展。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改进生产线信息系统、优化作业流程等都属于提高汽车企业管理效率最好方法。现有的汽车生产线存在以下问题:(1)原来的自动换挡器总成装配车间是由19台设备以及19名装配工人工作,订单日处理的订单数量超过400笔,每天订单处理数量超过7600个。(2)如此多数量的订单数,管理员处理起来很麻烦、而且错误率很高。(3)这还不包括质量问题、在制品积压,管理工作量大,传统的车间只能在交班的时候才能将数据汇总,而且主要依赖手工記录。(4)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差,管理者没法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业务订单量还会逐渐增加,信息处理这一问题需要得到改善。
二、改善后的管理方案
对生产线的上各工序产时间进行分析可以得到1~5工序共需221秒,6~8工序共需83秒,工序10~11共需70秒。6~8工序与10~11工序均小于1~5工序的时间,该产品的工艺路线为1~5、9、12~19。改进后的优势为:(1)通过分析发现运用RFID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收集效率,现在收集这19道工序的数据只需要374秒,就可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送到电脑,要比起以前收集这19道工序的时间快了5倍。(2)可以对之前的生产线进行分析优化并改善,将原来的直线型生产线改为U型生产线,节约了空间还提高了效率,使得操作工人的等待时间缩短。(3)运用RFID技术准确率大大提高,避免了人工统计数据时造成的错误。(4)运用该系统还可以提供非常完整的信息,不仅可以测得加工时间和检测时间,还可以测得其他时间,包括入库零件的数量、采购的时间点、卸货的时间、拣货的时间、仓库存储的时间、工作量的统计等等。系统可以将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并导出,这样方便了管理人员对业务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对生产线的产品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三、结论
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广阔,本文通过对国内外RFID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此技术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穿透性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生产线的管理水平需要得到提高,而RFID技术正好可以满足需求。这样不仅大幅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而且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使工人的出错率降低。同时RFID技术可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加速提升汽车制造水平,从而提高了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文龙,周建龙,张志豪,李焜晟.综合标签识别技术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4).
[2] 潘文彪,陈志云,张宁.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践研究和企业智能制造体系构建的建议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9(02).
[3] 王槐林.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 徐辉等.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发展分析与研究[J].现代物流,2007,53(2):53-54.
[5] 王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保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4-106.
[6] 王芳,党新安,丁涛.RFID技术在汽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8(09).
作者简介:
于浩(1998-),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辽宁 沈阳 110870)。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