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研究

2019-10-21桂军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土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农村

桂军

池州市国土资源局贵池分局前江中心所

摘要:构建人类社会共同命运体的主要目标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也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之一。受我国早期粗放式开发资源的影响,目前我国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我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其土地规划问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以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模式突出生态优先为目的,对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最终目的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土地规划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保障农村耕地面积,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土地规划之间的矛盾。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质量退化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外出,耕地荒置,“以工补农”等政策的推行。本文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农村土地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力求能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现阶段,农村土地布局情况混乱,农村土地被破坏、使用效率较低的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表明,我国建设用地占用农村耕地现象严重,耕地的占補平衡问题突出,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做好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在保障耕地面积、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对土地规划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度的现状,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乡村类型的划分

乡村类型可以按照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行政归属、地形地貌等多种方式进行划分。具体来说,按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农业型和非农业型;特大型、大、中、小四级是按照人口因素为依据划分的;根据行政归属可划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地形地貌的差异化将农村分为了平地式、山地式和丘陵式三种。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农村基本归属类型是合理制定生态功能下农村土地规划方法的重要依据。

三、生态网络体系的建立

农村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原始的、连续的自然环境制定的,是生态网络建立的基础,目的是保护现有的生态土地形态,根据目前地形地貌的变化,制定出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网络体系。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土地规划主要是从平地式生态网络、丘陵式生态网络和山地式生态网络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平地式生态网络的建立

平地式农村地势平坦,海拔差小于50m,它的优势是耕地条件较好而且极易连成片,在此条件下,平地式农村的村庄建设和农田划分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除此之外,平地式农村交通、河流等区位优势也更加突出,由于山体普遍是小山坡,交通要素受地形影响较小,十分便捷,河流地势较低,使得耕地区水源充沛,灌溉条件优渥,植被方面主要以生态林为主。在此条件下,平地式农村逐步形成了“田—水—宅—林”的基本格局,为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利用此优势,将更有利于“水—林”“田—林”、“路—林”的乡村生态园的建设。

(二)丘陵式生态网络的建立

丘陵式农村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差在50~100m之间,山坡坡度小于25°,地质灾害较少。丘陵式生态网络体系的建构,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主要表现为要保持现有土地利用格局,保持山体和水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点进行整治,建设“宅—田—山—水”的乡村生态网络。

(三)山地式生态网络的建立

山地式农村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差大于100m,山坡坡度大,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受自然条件影响,山地式农村土地资源利用较低,生态功能用地布局散乱,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受地形地势影响,山地式农村道路一般会沿等高线修建,老居民住宅主要就在道路两侧或两侧山坡平缓处,分布零散。山地式农村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具有较高的生态功能,但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在生态网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水土流失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因素。

四、基于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

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是对土地生态现状进行评价,是以农村基本分类和生态网络为基础的,据此,完成生态敏感区分类,最终会依据分类的不同制定出相对应的土地规划模式。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划分标准为生态压力指数(ETI),具体划分情况为:ETI>1.0的是生态低敏感区,0.5

(一)生态低敏感区土地规划模式

生态低敏感区是耕作宜居性农村,其特点是生态现状脆弱、生态恢复速度快,这部分区域受人类干扰小,并且能承受一般强度的开发。生态低敏感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比较适合运用丘陵式生态网络的建构模式来进行土地规划,在土地规划过程中,风口、滑坡、山洪等影响区、生态保护区、生态公益和农田用地是需要避开的,优先规划中心村,建设用地要合村并点。荒地、薄地等区域是新农村节能房屋建设可以利用的土地,除此,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中心就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村内道路的规划建设不能破坏高产田。

(二)生态中敏感区土地规划模式

生态中敏感区为耕作农业型农村,可采取平地式生态网络建构模式,主要是由于生态中敏感区严重的环境污染、缓慢的生态系统恢复速度、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等特点所决定的。农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耕地面积比重大是此类农村的优势。“养殖—沼气—种植”、“农—林—牧”等合理布局用地的组合规划模式可以作为生态中敏感区的土地规划模式。此类规划模式适合以平原及丘陵—平原过渡地带的区域,在规划中要注重土地生态的保护。

(三)生态高敏感区土地规划模式

生态高敏感区为林业型农村,由于其对人类干扰敏感,同时生态难恢复,因此规划模式可选用山地式生态网络构建模式。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发展林业和旅游业,耕地面积小,山林面积大,此区域人口稀少、居民点分布零散。农民生计转移使得农村人口减少,这一问题是土地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同时,此区域建设用地要实现集约利用,土地规划整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另外,生态高敏感区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山林建设旅游林村,农村建筑形态要与景区风景相协调,同时,要实现对生态保护区、草地、园地的保护。

(四)不同规划模式下的土地规划布局方案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要保证生态功能优先。土地规划过程中,首先,区域生态的基本功能需要提前确定,其次再进行下一步的合理规划,耕作条件差的区域要退耕还林,建设场地的开发利用要挖掘其内部潜力,以临近变更为原则,实现最终的有特色的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结构优化会产生一定面积土地减少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可以采用减少田坎面积、分散状用地、工业用地等方法,或者在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选择一些地力弱、布局零散、管理不变的区域。

(五)加强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6个方面入手,以人为本、践行党的宗旨,以执政为民、亲民爱民为目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统一,基层党员干部要争当领路人,带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争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除此之外,村社的制度建设也要加强,村民大会按时召开,坚持村务公开,实现群众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五、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式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威胁,制约了人类社会发展。在此情况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秉持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理念,研究了生态功能下的农村土地规划模式,以生态优先为目的,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模式,以实现保護生态环境功能和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最终目标。本文主要对农村的划分类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平地式生态网络、山地式生态网络和丘陵式生态网络的构建,提出了生态功能下农村土地规划模式,按照生态低敏感区、生态中敏感区和生态高敏感区的划分提出了规划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朱玉龙.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2]楼健辉.桐乡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杨伟.基于区域特色模式的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刘雯波.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张超荣.基于城市生态空间维护的土地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7]钟海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农村社区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株洲市云龙示范区云田镇五星社区为例[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土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探讨基于经跻转型背景土地利用的规划筐理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乡镇土地规划管理的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