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计算兴趣的有效策略
2019-10-21陈思瑾
陈思瑾
摘 要:“数与代数”知识是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板块,而这一知识内容也关系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着小学生利用运算公式、计算定理等分析事物之间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的解题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切实改善小学生的运算情绪,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参与数学运算,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本文将从设计趣味性计算游戏、组织竞争性计算比赛、完善激励性计算评价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兴趣;培养策略
在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教师也一直都比较重视计算教学,但是却因为以纸笔计算题目为基本的训练形式,且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等基本理论,导致小学生轻易便丧失了计算兴趣。可想而知,如果小学生对数学计算并不感兴趣,那么他们是无法自觉参与计算练习的,也难以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人们常说,孰能生巧,要想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那么就必须要保证小学生可以自觉参与计算练习。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由此优化小学生的计算行为。
一、设计趣味性计算游戏
目前,游戏教学法已经成为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策略,也已经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设计计算类趣味游戏,及时丰富课堂活动,以便让小学生自觉学习计算原则、算理等基本知识,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就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报数游戏,具体游戏规则为:学生以4人为一组,每个学生轮流从1-10个数字中随意选报一个数字,不可不报;如果到达10,那么则需重新报数;累计每次报数的数值,相加,最终加数结果为100的学生获胜。这个数学游戏对小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小学生有统筹规划、合理排列数字的能力,不仅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切实优化了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实践证明,在数学游戏的带动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而且他们也会自觉整合加法知识经验,真正实现了有效运算。
二、组织竞争性计算比赛
科学研究表明,优胜劣汰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存在争强好胜的性格。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同样适用,甚至有的小学生在家长、现代环境的直接影响下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在数学计算练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小学生的好胜、求胜心理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就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数学课上设计了一些乘法计算题,希望小学生可以及时内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但是,本班学生的计算积极性并不高,存在敷衍、应付的学习态度。对此,笔者直接改变了当堂检测方式,以6人小组竞争的方式营造了竞争氛围,即小组内部要合理分配每个成员所要负责的题目数量,保证每人至少计算三道题目。接着,笔者就展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要求小组内部自主确定计算顺序,一人完成计算任务之后,下一个组员才能进行题目演算。如此,小学生就可以在紧张、激烈的计算氛围下参与数学计算练习活动,由此优化小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完善激励性计算评价
学习兴趣属于学习动机的一个研究范畴,而动机又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如果是小学生本身对数学学科所产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一学习动机便属于内在动机。但是,如果是外在因素促使小学生产生了数学学习兴趣,那么便属于外在的学习动机。其中,教师的态度、评价会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外在学习动机的产生,是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重要外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完善激励性的计算评价活动,切实保护小学生的计算心理,使其及时实现学习进步。
就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小学生在数学课上自主整理小数加减法知识的算理、算法,要求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计算练习活动。本班学生以踏实、冷静的心态自觉迁移了小数加减法知识,而且还积极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法则与注意事项,切实优化了自己的计算思维。面对小学生的能动表现,笔者认真赏识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告诉学生要坚持不懈,积极吸取数学运算经验,以便在下一轮数学运算练习中迁移运算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计算知识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其实现学习进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前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小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兴趣特点,切实优化小学生的计算興趣,以便及时优化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江燕开.为“兴趣、灵动、理解、预设”而教——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练习课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48.
[2]刘丽华.恋“练”不舍——计算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8(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