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
2019-10-21陈艳新
陈艳新
摘 要:该篇文章主要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包括将语言能力嵌入到教学中,思维发展融入到教学中,审美能力贴近教学中,文化的理解和传递融入到教学中,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前言:
所谓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教学,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语文学习习惯等丰富小学生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学生思想的拓展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和自身的修养,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正确三观,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中,教师应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起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权威进行“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任务分配不明确,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课堂带头人的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面是被动接受,不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思维因为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也不够活跃,只顾着盲目听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最终对于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很多教师都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洗礼,在根本上忽视了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单纯的教授知识点,反而忽视了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对知识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忽略了词汇背后的情感和内涵。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自觉的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养成并拥有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为将来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语文教材知识的学习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语言构建与运用嵌入课堂教学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首要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第一教师应该讲清楚课本上面的每一个语句,含义等,还需要教会小学生在怎么应用这样的语句和对话到其他的语境中。第二要求小学生在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之后还需要联系上下文,对于作者的创作环境和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能够体会在词语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除了针对文章内容之外,教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小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小学生尽早地、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节选自很多名家的著作,教师可以从这些名家的著作中挑选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讲解,向小学生讲解文字背后想表达的感情,組织学生们进行摘抄积累,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名家的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引导学生能够感觉到语言的美妙,丰富写作的素材,为之后的写作奠下基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融入课堂教学
以学科核心素质为指导,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和提高。
小学语文的授课教育可以以名家的优秀文章作为基础,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加深对优秀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无论是对是错,教师都要积极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良好思维。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而有所变化。最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营造出来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紧贴课堂教学
审美鉴赏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情操。小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主要是来自于学校书本上的课文,通过一些课文的精品阅读和作者的心理来培养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将网络与多媒体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语言的美学的创造在于学生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自己想要的意境,即我们常说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挑选一些学生的文章进行认真批改,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并和同学之间学会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其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深化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与传递深入课堂教学
文化理解与传递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它应该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在于教育,教育不仅是单单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还要求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有认同感。因为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其接受程度选择民俗节日,成语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时学校可以举办阅读比赛,朗读比赛等,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找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结语:
想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就应该不断的学习,针对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的应对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在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们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打破能力的局限和思维的束缚,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让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慧.小学语文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未来英才,2017(11):34.
[2]傅成正.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基础教育,2018(3):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