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马家沟泥石流特征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应用
2019-10-21马骁
摘 要:泥石流灾害属于山区主要、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对当地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整体的提升,均有着非常大的制约和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云县北部山区马家沟泥石流沟为例,从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成因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泥石流治理措施;实际应用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溃坝、冰雪融化等原因,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或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或构成危害的灾害性泥石流,泥石流如不造成损失或不构成危害,则只是一种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1]。
一、马家沟泥石流的形成分析
马家沟泥石流沟位于临沧市云县长坡岭河左岸,该沟历史成灾已久,每年汛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发生,轻则造成田地损毁,重则毁坏公路及民用建筑[2]。该泥石流沟大致自西向东径流,在形成区及流通区主要威胁坡面耕地及植被,在堆积区主要威胁村庄、祥临公路及沟口基本农田基础设施[3]。针对该泥石流沟来说,其形成条件主要受三方面条件控制[2]。
第一,地形条件。马家沟泥石流沟上游为深切割高中~中山地形,中下游属于构造剥蚀浅切割中山地貌。该泥石流沟流域面积较大,上游及两岸山峰连绵高陡,地形汇水集中;其主沟流通区沟床上陡下缓,坡降变化大,上游为“V”型,中、下游为“U”型,切割深度,利于水动力突然加势,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较好水动力条件。总的来说,流域地形坡度较陡,且高差大、汇水面积较大,具备沟谷型泥石流运移空间。
第二,物源条件。马家沟形成区沟岸、沟源滑坡群、崩塌、不稳定斜坡发育;受人类活动和地表植被覆盖较差的影响,坡面侵蚀严重;流通区中至中下游沟床纵坡趋缓,沟床堆积物受降雨间歇性堆积的影响,在暴雨激发下易再次启动;废弃石场、砂场产生的弃渣等。总体来说,该泥石流沟流域范围内物源丰富。
第三,水动力条件。马家沟泥石流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291mm,雨季(5~10月)降水丰富且多单点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每当上游形成区发生一定强度的降雨,短时间内便在主沟流通区中汇聚成洪水,为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提供充分的水动力条件。由于流域汇水区地面坡度较陡,植被稀少,具有地表迳流途径短、汇流时间短特点,雨季降水落地后具快速汇聚沟谷、流量大、变幅快的特点,极易形成山洪,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源和水动力条件。
二、马家沟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浅析
针对该泥石流沟治理工程选取,主要受到长坡岭河的携带泥沙能力影响,同时长坡岭河属于南河的支流,需兼顾县政府每年清理南河投入。因此,治理思路主要以“稳、拦工程为主,护岸工程为辅”,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生物谷坊坝稳固物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环境。
现状马家沟泥石流沟以分段拦挡为主,并在沟床大块石分布较多的中游沟段布设布设重力坝,拦截和防止大块石的启动,支沟分段布设谷坊工程,通过拦挡回淤,稳固两岸斜坡,控制泥石流物源和可移动量;下游以结合已有工程,布设防护堤工程,避免两岸破坡脚冲刷,稳固岸坡稳定,保护两岸耕地和居民建筑。
三、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共性分析
新形态下,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也逐渐提升。而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为了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常违背自然规律,从而使得泥石流出现。通过对泥石流的因素分析,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并且当前,因为人类因素而导致泥石流出现的数量不断增高,不仅对社会的良好发展造成了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通过对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第一,自然原因。针对岩石风化而言,其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而针对其过程来说,其可以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导致土壤出现松动等引起的,也可以是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分解而成。而针对这些因素来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层的厚度不断增加,进而引发了泥石流情况。
第二,开发不合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在具体的建设期间,很多工程是为了可以有效的对自身施工周期进行提高,经常不能严格对地质条件以及地形进行分析,胡乱的进行开挖,对山坡表面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了泥石流地质灾害问题。
第三,弃土以及采石缺乏合理性。针对这些因素来说,其导致泥石流地质灾害出现的几率较大[4]。比如:临沧云县马家沟泥石流,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因為没有对采矿边坡、弃渣进行及时处理,最终引发泥石流。
第四,乱砍滥伐。近年来,虽然城市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在实际发展期间,一些人为了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经常出现乱砍滥伐等行为,使得植被逐渐消失,山坡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进而使得主体越来越松软,不仅加大了水土流失的速度,也使得山坡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破坏,久而久之,其就会出现泥石流情况。
第五,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用水增多,但相应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大量污水无序排放,冲刷坡面,加快坡面侵蚀、冲沟溯源侵蚀,加剧滑坡、不稳定斜坡、活动性冲沟的发育,随着时间推移,导致坡面、沟谷泥石流的形成。
四、减少泥石流危害建议
第一,不能将房屋建在沟道以及沟口上。在发展阶段,由于自然因素的制约以及阻碍,使得一些村庄在发展期间,其通常会建在山麓扇形地上。而针对这一地形来说,其是泥石流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因此,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为了可以有效避免泥石流出现在今后的发展期间,一定要对村庄进行合理的选址,科学的进行建设,绝对不能出现对泄水沟道进行占据的情况[5]。
第二,不能将冲沟作为垃圾堆放场。为了可以有效降低泥石流出现的几率,在实际的处理期间,针对冲沟,一定不能随意堆放弃渣以及弃土,坚决不能对垃圾进行堆放,以免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固体保障。并且,如果废渣以及废土的量非常大,那么其在沟谷中就非常容易形成堆积的情况,而一旦堆积溃决,那么其就会导致泥石流出现。所以,当雨季到来时,一定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沟物道中的障碍物进行有效清除,以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泄洪能力,降低泥石流出现的几率,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性。
第三,对山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从客观角度讲,针对泥石流而言,其产生以及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通常而言,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那么泥石流的出现几率也会非常小。而针对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那么其出现泥石流的几率就非常大,并且会对周围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有效降低泥石流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期间,应该强化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断对小流域植被覆盖率进行提高,针对村庄的附近,其应该强化对防护林的营造,坚决不能出现乱砍滥伐的情况,降低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结束语:
综合而言,多数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息息相关,城镇、乡村发展之前,对可能引发的威胁进行超前的预防,对已经形成的威胁进行及时监测预警、治理工程预防,以确保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刊物《地学前缘》2001年
[2] 马骁、谭熠南.云南省云县爱华镇长坡岭钟家组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年10月
[3]张洁.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以山西省怀仁县小官沟泥石流为例[C]// 2014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2014.
[4]罗晓玲,李岩瑛,成华,等.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 灾害学,2018,20(13):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