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学说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19-10-21赵海燕李静益王波
赵海燕 李静益 王波
【摘 要】胃阴学说丰富了脾胃学说理论,为后世医家拓展了新的辨证思路,对现代中医临床有很高指导价值。笔者在临诊中发现,消化系统肿瘤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占比较多,将胃阴理论运用于治疗,疗效满意。提示胃阴学说在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胃阴学说;消化系统肿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7484(2019)03-0145-01
1 研究背景
目前全球年新发肿瘤病例约1410万,死亡820万[1]。我国新发肿瘤病例约为429.2万,其中男性发病率234.9/10万,女性发病率168.7/10万;恶性肿瘤死亡281.4万, 其中男性死亡率165.9/10万,女性死亡率88.8/10万。男性发病率前5位是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性发病率前5位是乳腺癌、肺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可见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均高。
笔者通过认真研读经典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篇”,将胃阴理论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水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2 胃阴学说理论溯源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兴盛于金元。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治胃”和“治脾”有别。“治胃”多用甘凉濡润,以通为和,形成了胃阴学说。
《内经》“九窍为水注之气”,意为九窍赖水气之滋养[3]。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按语中说:“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 [3]。叶氏总结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3],胃阴不足医案七则,创立养胃阴之法。
3 验案举隅
消化系统肿瘤属中医“噎膈”、“癥瘕”、“肠蕈”等范畴。笔者发现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占比较多。临床常见呕吐、呃逆、食不下、脘痛、便秘等胃阴虚症状,患者形体消瘦,唇红口干,纳差便结,舌红苔薄黄,或剥苔,脉细数。
案一、徐某,男,64岁 2016.9.1日初诊。胃癌术后,纳差,咽干梗阻,口干饮冷,便溏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证属胃阴亏虚,拟滋补胃阴。
南沙参15,炒白术12,炒白芍15,茯苓12,陈皮6,薏仁30,麦冬12,鲜石斛12,山药12,香茶菜30,北沙参12,制玉竹12,芦根30,莲子15,红枣12,甘草6,藤梨根30,14剂水煎服,日两次。
10.17日二诊:药后诸症减,自停药。现头晕乏力心悸,口干纳可,二便无殊,舌红苔剥脉细数。证属气阴两虚,拟气阴双补。
南沙参15,炒白术10,茯苓12,陈皮6,薏仁30,麦冬12,鲜石斛12(先煎),天麻9,香茶菜30,北沙参12,制玉竹12,芦根30,天冬12,莲子15,五味子6,甘草6,藤梨根30,川芎6,葛根30,14剂水煎服,日两次。
三诊(2016.10.31)手足不温,腰酸乏力,余无殊,舌红苔净脉弱。
太子参20 ,炒白术12 ,茯苓12 ,陈皮6,薏苡仁30,麦冬12,鲜铁皮石斛12,莲子15,五味子6,甘草6,藤梨根30,炒白芍12,淮山药15,香茶菜15,巴戟天12,淫羊藿12 ,14剂,水煎服,日两次。
四诊,患者症缓,胃纳二便均正常,嘱调摄饮食,调畅情志,守方14贴。
按:患者胃癌术后,舌光少苔,脉细弱,系阴伤,虚火内生,故咽管干涩,成噎膈之症。朱丹溪 《脉因证治·噎膈》:“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宜填精养血。《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噎膈病机为“胃汁渐枯”、“汁干成膈”,病位在食管和胃脘,应滋养胃阴。
此案宗养胃阴法,用石斛、沙参、麦冬等滋胃阴。佐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异功散易党参为南沙参,加天麦冬、石斛补肾阴。全方以滋养胃阴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三诊,患者口干减轻,大便成型,可见津液渐生;苔净而脉弱,为纯虚,加淫羊藿、巴戟以水火相济。以六味丸“三补”养肝肾,金樱子、桑螵蛸益肾缩尿,酸枣仁、夜交藤、百合安神。
案二,庄某,女,68岁,201.8.18日初诊,胃癌全切术后,中脘胀痛连及腰背,纳差,渴不欲饮,大便四五日一行,口水多,舌红无苔,脉弦数:
生地15,北沙参9,当归9,枸杞9,麦冬9,炒川楝6,生白芍12,赤芍12,生草6,吴萸4,茯苓9,黄连2,7剂。
二诊:胃脘胀痛好转,胃纳渐开,舌红,脉滑:
生地15,北沙参9,当归9,枸杞9,麦冬9,炒川楝6,生白芍12,赤芍12,生草6,吴萸3,茯苓9,黄连2,7剂。
三诊:药后诸症已瘥,左臂疼痛,舌红,脉弦滑:
生地15,北沙参9,当归9,枸杞9,麦冬9,炒川楝6,生白芍12,赤芍12,生草6,茯苓9,黄芪20,陈皮6,姜黄9,7剂。
按:初诊患者胃痛纳差。因术后气血大伤,肝胃失养,故痛及肩背。舌红脉弦数,弦为郁,数为热;胃气不降,浊阴上逆,见口中唾。用一贯煎生地、当归、枸杞、芍药滋养肝肾、补阴血;沙参、麦冬益胃阴;茯苓健脾胃,川楝子理气止痛,加吴萸降逆,黄连兼制吴萸温燥。二诊诸症好转,效不更方,续服。
5 结语
笔者在临床以中医药配合手术和放、化疗、靶向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胃气为生之本,有胃则生,故益气养阴,和胃降逆贯穿始终。常选用异功散配甘寒凉润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益胃生津。若气阴两伤,加西洋参、沙参、山药等清补之品。若肝郁化火,加黄芩、芍药、川楝清肝柔木;虚火上炎,灼伤肺阴,伴咳嗽、咽干等症,则仿《金匮》麦门冬汤意,用大量麦冬加少量半夏,降逆和胃,滋养肺胃。
参考文献
[1]Torre LA, Bray F, Siegel RL, Ferlay J, Lortet-Tieulent J, Jemal A.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CA Cancer J Clin. 2015 Mar;65(2):87-108.
[4]张文选. 叶天士用经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57.
[5]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122.
课题编号:
1.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5ZA171)
2.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7ZA117)
课题名称:
1.连建伟教授经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遣方用药经验研究
2.连建伟教授经方治疗胃癌前疾病的遣方用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