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M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2019-10-21全花
全花
【中图分类号】R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22-01
新生儿溶血疾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体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HDN)以ABOHDN为最多,其次为RhHDN,而MN系HDN少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了1例抗-M引致的新生儿溶血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李某,30岁,女,朝族,无输血史。2010年第1胎和2015年第2胎分别死胎引产;2017年,第3胎产后出现黄疸,未及时治疗死亡;现为第四胎,产后24h出现黄疸,全身黄染进行性加重。体温36.5℃,心率132次/分,前平軟,呼吸尚平稳,肝脾不大,原始反射存在,经皮测胆338.58?mol/L,住院期间给予蓝光照射、白蛋白及鲁米那、尼可刹米等肝药酶诱导剂治疗,痊愈出院。
2 血型血清学检查
2.1 试剂 广谱抗人球蛋白、抗-M、抗-N、抗-D、普细胞(均有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抗-A、抗-B(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A、B、O红细胞(本室自制)。
2.2 方法 ABO血型采用常规正反定型;MN血型采用盐水法定型;新生儿血样应用抗球蛋白及乙醚放散试验。抗体鉴定及抗体效价滴定用抗人球蛋白方法。
2.3 红细胞血型 患儿为O,MN, RhD 阳性;其父为O,MM,RhD阳性。
2.4 新生儿游离抗体与抗体释放试验 患儿血清与A,B,O细胞均呈凝集反应,释放液与A、B、O标准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提示有ABO血型系统以外抗体。
2.5 母亲及新生儿不规则抗体鉴定 母亲血清ABO反定型时,与混合O细胞呈阳性反应,提示母血清中有ABO血型体统以外的抗体。将母血清、经DTT处理以后的母血清及新生儿血清、新生儿细胞放散液分别与普细胞反应,结果见附表。新生儿与母亲血样反应格局相同,有抗-M存在。
2.6 母亲血清吸收放散试验 将母亲血清与O,M型压积红细胞在4℃下吸收1h,吸收后的血清不再凝集O,M型红细胞。将吸收后的O,M型红细胞于56℃水浴放散,放散液能凝集O,M型红细胞,而不凝集O,N型红细胞。从而进一步证实患者血清中有抗-M存在。
2.7 抗-M效价测定 母亲血清经DTT处理后,抗球蛋白试验测得抗-M效价为256,新生儿血清经抗球蛋白试验测得抗-M效价为64
3 讨论
抗-M在人血清中常见,有报道天然可产生单独的IgG或IgM型抗-M,也可IgG、IgM型抗-M同时被检出[1-3]。也有报道IgG、IgM型抗-M由输血免疫产生[4]。本病例无输血史,妊娠第1、2胎均为死胎,由于条件所限,未作进一步检查,死因不明。第三胎出现黄疸后,未及时治疗死亡,推测应与第4胎病因相同,均是由抗-M引致的HDN。由于第1、2胎病因不明,所以不能确认本病例的抗-M到底是天然产生还是妊娠产生。
蛋白酶法能破坏MN血型抗原,因此,本试验采用的是抗球蛋白方法。MN血型系统抗体呈现明显的计量效应,在本试验反应格局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