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视角看“斜杠青年”
2019-10-21麻诗梦
麻诗梦
摘要:“斜杠青年”的产生建立在一定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空余时间的基础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劳动者拓展技能、自主择业、实现“斜杠”提供可能;但另一方面,“斜杠”劳动是数字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中的要求,“斜杠青年”是劳动者在转型阶段中由专业化向多样性发展需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劳动解放。在此,必须认识到马克思的“自由”不是抽象的“应当”,而是与创造性的劳动活动相联系的历史必然,才能进一步深入“斜杠”与劳动解放之间的关系,为现阶段正确对待“斜杠青年”给予新启示。
关键词:“斜杠青年”;劳动解放;自由
“斜杠青年”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的书籍《双重职业》,专指一些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工作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轻人。自主化、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劳动工作者的青睐,更多教育工作者更是将之视为青年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风向标。笔者认为,“斜杠青年”是专业化的分工领域下依托于互联网支撑通过学习和增加新的技能,打破原有劳动时间、空间格局的限制进行“自由”选择劳动活动的人,但其劳动实质仍没有脱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数字化生产生活与资本主义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新时期青年劳动工作者的发展要求。因此,对“斜杠青年”不断兴起的现象应应给予客观地分析批判,积极引导,而非趋之若鹜。
一、“斜杠青年”让我们获得劳动解放?
分工是现代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劳动形式,专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对于劳动工作者来说,分工不仅意味着劳动岗位的固定分配,更是在根本上限制了劳动者自由活动的内在需求。随着分工得不断精细化,劳动者能够涉及的领域就越局限,远离除专业活动之外的其他劳动活动,因此“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然而,在与日俱增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这种固定化的劳动工作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多元发展的内在需求,不甘于被单一的、强制的劳动活动所束缚。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新条件为劳动者突破枷锁创造了可能,劳动者通过知识、技能的拓展打破了原有固定的职业格局,“斜杠青年”正是劳动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
一方面,数字化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从而短期内个别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个人的空闲时间较之以往增加,丰富的物质积累与自由的活动时间为“斜杠青年”做出再选择创造了条件。从早期的韩寒、赵薇、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名人到如今“身兼八职的80后女白领”,“斜杠青年”首先发起于社会的中上层人群,“斜杠”活动的优先选择权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中。同时,信息化生活颠覆了传统个体获取信息资源、沟通交流的方式。知识不再依赖于物质载体(纸质),各类数字化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为劳动者涉入不同专业领域、学习新的工作技能提供方便,“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青年们的“斜杠”转换就是借助互联网打破了原有固定的时空格局,利用时间空间化完成了同一时间内不同职业的到场;又借助空间时间化实现了不同地点的同时办公。只需要通过拟真时间灵活地协调不同领域的不同职能就能完成重新在场,促使“斜杠”的分身之术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建构起来的数字化劳动活动既为劳动者自主择业、拓展技能提供有益条件,同时“斜杠”也是数字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中的必然要求,“斜杠青年”是劳动者在转型阶段中对劳动技能由专业化向多样性发展需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与传统的专业分工和田野工作不同,网络信息技术利用链接、压缩、电子通讯、远程遥控等功能将非线性、离散的客体重新编码整合,从而减少了因时空差而导致的资本浪费,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科技的聚合推动人的同向发展,“斜杠”是人在知识、技能上的功能性整合,“斜缸青年”就是对多元知识、技术的进一步垄断,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因而“斜杠”并非纯粹的人的主观兴趣和愿望,更是信息化社会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例如,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斜杠青年”“一般花80%的精力在主业上,”尚不细究二八分的准确性,但也看出劳动者并非全部源于自身意愿对劳动进行选择,而是根据劳动的需要对自己的“自由时间”重新安排;换言之,劳动者只有选择劳动活动的权利,没有放弃劳动活动的权利,并不等同于“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所谓“斜杠”是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再分配,幸运的是他们有优先选择“斜杠”职业的权利,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社会中上层人群的主动选择,另一面是社会中下层人群的被动安排,如兼职的外卖小哥、滴滴司机等,其实质都是劳动者现有的劳动活动无法满足正在转变的生产关系而发生的劳动力转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方式本身范围的扬弃。”
二、“斜杠青年”与劳动解放的潜藏
暂且不能将“斜杠青年”等同于劳动解放,但“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那么,“斜杠青年”趋向的“自由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劳动解放是指劳动不再作为人的谋生手段,而是人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劳动者解放了劳动,劳动复归自身,它不再带有“异化”的标签,是人的积极活动;另一方面,劳动解放了劳动者,劳动者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肯定并实现自己,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成就感、幸福感,实现劳动活动与劳动价值的真正统一。
作为自由和必然、理想与现实、目的与规律之间的天然存在者,即使是“斜杠青年”也无法完全摆脱肉体的影响,获得自由劳动的真实感,更无法确认劳动解放的真实性;那么这意味着人類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的全面生产是马克思筹划解放的理想蓝图或悬设的“应当”吗?并非如此。“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在人类确立自身生存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即生产物质活动时,价值尺度就作为人的“固有的尺度”隐藏在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动物无法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做自己意识的对象,但人却能够不断地在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活动中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简言之,我们不能脱离劳动谈自由,甚至在这里自由就是人的劳动活动本身。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对前人巨擘的继承和发展。
一方面,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已经将自由和劳动相联系。他认为“自由就存在于紧张活动的缺乏和使人不愉快的劳动的消除中。所以自由就被定义为不劳动,劳动则被认为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这里的自由有免于强制的意思,摆脱劳动统治就是自由,所以自由是消极的。同时,斯密认为强制和阻碍来自个体之间的相互压迫,自由就个体而言是可能的,但就总体而言是抽象空洞的,“自由本身没有内容,自由的内容是由能够满足作为结果的自由本身所特有的意志或欲望所赋予的,”自由是单个人主观愿望的实现,就个体而言现实生活中的“斜杠青年”实现了自由。但马克思所谓的自由并非指代单个人或某类群体,而是个复数,因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现实的个人作为立足点是指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关系中的个人”,即社会关系中的所有人。因此,自由发生于“关系中的个人”的真正的劳动活动中,消极的自由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阶段表现。
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和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的需要,自由思想日益成为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康德给知识划定了理性的边界,在实践的领域意志是自由的活动,但他同时给这个自由活动引入了理性为本质的自我决定的条件,自由便成了无穷追求的任务终不可实现。黑格尔继承了康德自由活动的观点,但打破了自我决定的条件,“实体即主体”,每一个实体都是实现自由活动的主体,在此包含着逻辑必然性,结果包含于过程中并在一开始就已被决定。例如他提出的潜能到现实的种子说;国家作为一般性的理念是家庭、市民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自由是绝对精神本质的不断展开,人的现实历史也成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逻辑环节。
马克思“扬弃”了前人思想家们的理论。首先,马克思肯定了自由是能动的可以自我决定的活动,自由和劳动是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个自我决定的活动不是符合理性本质无穷的“应当”,而是基于历史条件的不断实现和不断创造。其次,追求自由的条件和创造不是处于逻辑的理念变化中,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不是依赖于绝对精神的他者,马克思在此做了个“颠倒”,他肯定了黑格尔所说的目的性是自由活动的特征,但目的的起始和最终指向于现实的感性生活,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为自由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可能性的实现导致新的将要实现的可能性的提出,”劳动解放就在这些可能性中得以实现,而这些可能性同时也成为必然,而这个必然不再是逻辑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斜杠青年”正是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展现出来的自由和必然矛盾关系的特殊表现。
三、关于“斜杠青年”的新启示
在数字资本逻辑的运转下,谋求利益最大化仍是劳动者活动的目的,劳动是劳动者维持生存的谋生手段。但自由劳动又是人自由而全面展的本质要求,“斜杠青年”正是尽可能“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斜杠”劳动中积极表达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理想。因此,“斜杠青年”作为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同向增值的新人群对现代劳动者选择从事劳动活动有积极的启示作用。首先,在劳动职业选择过程中重视劳动者自身兴趣爱好的引导;兴趣是劳动者持续活动的积极动力,推动劳动者不断学习创新。其次,灵活运用自由劳动时间,重组的时空格局和灵活的管理制度促使劳动者拥有更多自主支配劳动时间和选择劳动岗位的机会。再次,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在享受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高报酬只是其多项劳动的附加值,而非出发点,若将之视为新时代青年儿童发展目标实则因果倒置。
“斜杠”不仅是劳动者的自主选择,同时也是数字资本逻辑运转下的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改变了传统职业的活动方式,“服务业不涉及生产,交换的大多为个人技能、知识和时间”对劳动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要求;同时,松散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和柔韧的工作时间、地点促使劳动者占有更多闲置时间。只有作为闲置资源的劳动力积极提升自我价值的增值阶段,才能在劳动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劳动的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的必然,也是时代对劳动转型要求。在这种条件要求下,劳动者应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所需,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斜杠青年”的成功案例中发现,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优势,根据所得经验扩大专业外延,积极创新,开拓学科交叉领域,从而成为不同行业中的稀缺专家是劳动者转型的可鉴方式,化“增值”为“增殖”。这也正是“斜杠青年”在利润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当然,“斜杠青年”固有的内在矛盾和隐藏危机需要我们在倡导“斜杠”活动的过程中谨慎其弊端。在数字资本逻辑的运行过程中,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人所创造的那个机器,但对人的脱离只是对肢体的脱离,对人的头脑和知识的依赖却不断增强。“斜杠青年”倡导的“自我提升”,是指劳动者在资本逻辑所规定的范围内对头脑和技能的提升,其目的是延伸和扩展知识范围满足资本增殖的根本需求。因而,“斜杠”劳动是谋生劳动的另一表现形式,随着“斜杠”职业模式的广泛普及,“多元”职业也可能面临同现在“专一”职业相似的困境,失去劳动活力,最终丧失固有的优势地位。而这一次,劳动者不仅失去了多领域的“专业”优势,更是失去了兴趣本身,加深了劳动者精神异化的程度。因此,短期内劳动者的“斜杠”活动终将无法逃离利益驱逐的牢笼,为避免劳动岗位的恶性竞争这要求政府部门在适当的时机做出积极干预;同时,在谋生劳动与自由劳动的选择冲突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重视青年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同时青年工作者也應该正视“斜杠”劳动的积极和消极指出,调解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只有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使“斜杠青年”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美】卡罗尔·C·古尔德,王虎学译:《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2页。
旷世典:“斜杠青年”职业定位新趋势,《光明日报》2016年第3期。
邵腾伟、吕秀梅:从“斜杠青年”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