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我国电力行业新能源转型机遇
2019-10-21王伟伟
王伟伟
摘要:我国新能源的储有量非常丰富,一定要加强新能源的利用技术,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禀赋,加之此前较长一段时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导致我国能源过于依赖煤炭消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环境问题也颇为严峻。因此优化新能源电源结构,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对电力行业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转型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行业;新能源;转型
1 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智慧能源就是能源互联网,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多能互补,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指导能源系统的发展。多能互补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源端基地综合能源电力系统,一个是终端综合能源电力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力系统。
在未来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占优的需求背景下,在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系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能源互联网、能源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推动未来电网发展为信息物理融合的智慧能源电力系统的步伐不断加快。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服务客户水平的需求,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经历了三代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三代电力系统是主干电网与局域配网、微网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发展模式是加快建设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核心,以新一代电力系统为基础的能源互联网。
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核心任务是打造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靠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新一代电力系统有四个特征:一是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二是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三是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仍然比较低,占比较高的情况已经在西北、北部一些地区发生了。近年来,分布式能源,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展较快。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这和西电东送,采用大规模的直流输电相关。由于大规模的直流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带来相当大的挑战。整个系统的惯量减小,意味着这个系统里面发生一个小事故,它的反应就会很快,会造成安全隐患。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
2 推进电力行业向新能源发电转型的具体策略
2.1 加快电网智能化发展
目前,我国在应用新能源发电的具体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在优化电源结构的工作中主要依靠的技术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我们更应该需要的是技术的自主性,一定要注重对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加大对新能源的应用,从而不断促进新能源发电效率的提升。另外,我国也要加大力度用于对智能电网的建设,通过智能电网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太阳能等发电所产生的不稳定问题,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
2.2 完善新能源政策
电力行业的新能源化不能仅通过鼓励性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加以引导,也需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力企业规范实施。例如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对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或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力企业征收合理的环境污染税,这样不仅可以加快电源结构转型,也可以适当弥补为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补贴。新能源政策应根据新能源发电所处的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对于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可制定不同的税率和补贴金额。在新能源发电初期,为了鼓励电力企业结构转型,政府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优惠税率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进行电源结构调整;在新能源发电中后期,可适当降低优惠税率和财政补贴。此外,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确保电力行业电源结构调整的有序进行。
2.3 推进电价改革
与传统的火电相比,新能源电力的稳定性较差,在相同价格下火电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长期以往将阻碍电源结构的优化调整,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推动电价改革,对购买新能源电力的企业或消费者实施优惠电价,鼓励新能源电力的推广和使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新能源发电是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新能源政策的配合有效利用新能源发电,对于满足长远的电力需求,促进电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具有深远意义,也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3 新能源转型机遇
3.1 电力发展约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常规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个传统的制约电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已经转变。同时,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水资源等消耗的空间也大大减少,电力行业将逐步过渡到碳约束和以碳减排为统领的节能减排新阶段。
3.2 电力生产和输送布局由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如西电东送),逐步过渡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与分布式、就地平衡并举,再发展到以就地平衡为主,但大范围优化配置清洁低碳电力仍然是中國能源战略安全和资源综合优化利用的重要选择。
3.3 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能源电力转型持续推进,能源侧、电力生产和供应侧、电力需求侧这三方面的融合度不断加大,形成的新能源发电、分布式电力系统、储能储电、综合能源服务的部分不断扩大。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将逐步过渡到需求响应(DR)阶段,再过渡到供需耦合的阶段。在供需耦合阶段,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电力、电量的主体,且与核电、大型水电、气电、煤电、分布式电源、储电等共同构成多元化的中国新型电力系统。
3.4 储能储电决定能源及电力系统转型的进程和形态,储能将快速、大规模、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全面发展,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高效清洁发电、先进输变电(特高压、柔性直流、超导输电等)、大电网运行控制、储能等电力技术要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能源电力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高度可控性、灵活性的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智能互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能源转型的大势来看,需要在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格局。有机构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220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80%以上。这其中,建设集中式的能源互联网至关重要,能源互联网实质是融合“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要让各类电能融合,最重要的是利用和突破智能电网技术。
参考文献:
[1]史菁华.全面营改增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当代会计,2017(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