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基础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10-21刘成

速读·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学

刘成

每年高考结束后的假期,我都要对三年的教学工作作一点小结。我总在思考几个问题:高中的基础年级教学和高三的备考复习,怎么样能达到最好的结合?高考语文试卷的对阅读要求的提高,在基础年级教学中怎么去提升能力?课程改革许多年,课堂模式还是传统教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基础年级怎么提升?

一篇篇课文重复讲解,毫无新意可言,对老师而言也只是重复的讲解内容,不能激发老师教学兴趣,尤其是对我们一些年轻的教师。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他们没有参与进去,没有成功的体验,即使一堂课热热闹闹,也只是老师早就设计好的棋子,而学生只是棋盘上的子,学生仍然像木偶,自然毫无兴趣无乐趣,自然觉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

语文课堂,我认为得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最好让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求学,在基础年级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素养。下面我就前面的教学中总结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活文字,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习

必修二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想可在有月色的晚上(如果有荷花、心里有点烦就更好了)进行,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之后回来先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写不出来更好),与课文对比;再来讨论文章的语言、意境、情感,就不再是空对空而是实对实了。学生这样的经历体验,将终生难忘。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专题阅读,形成体系,鉴赏经典名篇

在选择确定阅读专题的时候,一方面,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着重考虑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落实到语文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从教师能力特长、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着重考虑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有利于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有一点必须强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如讲《林黛玉进贾府》,可用一星期4节课(包括早自习)阅读(阅读时尽量提倡轻松阅读,不要提太多要求,只需划出描写人物性格词句即可)。后期讨论:划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你认为《红楼梦》真的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作品吗,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小说中的哪些人物,结合全文谈谈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你认为全文的人物出场安排的好不好?学生通过全面的阅读能够感知人物形象,也能更好的结合课文发言,这样就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了。

三、课件制作,力求精美,多种艺术融合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如《景泰蓝的制作》课件中,制作者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對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让语文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就情感而言,文学讲究情感,艺术亦是如此。语文的人文性注定了它时时处处与其他艺术形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而不能够拘泥于一种形式。在语文的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让音乐和美术为我所用。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们是不是能够播放一两首有关母亲的歌曲,比如阎维文的《母亲》,王宏伟的《儿行千里》,在享受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会更容易体悟作者的情感并由此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不是更容易解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也了解艾青呢;在进行作文讲评《细节描写》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下载一些名人头像的漫画,作为一种趣味导入呢?那充满淡淡哀伤的《秋日私语》,那让人感动而又心酸的《父亲》;那浪漫与悲情并举的《梁山伯于祝英台》;那饱含温柔和神秘的《蒙娜丽莎》是不是都能够成为我们语文学习中的触媒呢?是不是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拨开我们封存已久的心灵呢?我们感动于太多的音乐作品,也震撼于太多的美术作品,《思想者》《父亲》《蒙娜丽莎》,汶川地震那些图片更加直观的震撼和感动是不是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呢?是不是更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四、轻松作文,重在坚持,积累和实践相结合

作文是大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篇目繁多。我们可以动员每个学生订一份报刊杂志(每一周或每一月学生有了期盼,实际是对知识的渴求),交叉阅读,每生每周推荐一篇好文章,并附上理由。其效果不亚于让学生动手写一篇。让学生去关注焦点热点,采访有关人士;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拿上相机,制作电视图片散文;写歌词并演唱;写辩论稿,或一题多作,自己和自己辩论。我相信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点点积累,最后有一个质的飞跃。此外要多鼓励学生写作文,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作文认真批阅,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多多鼓励他写下去,要知道老师的鼓励是他继续写作的源泉。今年我的一个学生在写上篇作文前就羞答答的和我说,老师这篇文章我好好的写,你能不能在班上泛读下,写后我看了他的作文还真不错,就在全班都后,我发现他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积极性也高多了。

总而言之,在基础年级还是重要体现在阅读、写作、欣赏和素养的提升上。如果我们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忽视学生的感受,那么学生的生命灵性将被淹没在灌输里,我们应该让课堂动起来,让语文活起来,努力让学生在课堂里实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构建属于自我的知识体系。最后受益的将是学生和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