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10-21钟燕萍
钟燕萍
我们总会在日常的教學中见到如下一个情景:当下课铃快打响之前,老师总会问:“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会说出自己的一堆收获。“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总是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特感欣慰……
诚然,“解决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单纯“去问题教育”,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不利于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创造的思维的火花更无处可谈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天性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那又是什么造成我们的孩子“没问题”呢?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提倡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课堂上认真听课,“没问题走出教室”是“去问题教育”。老师所追求的是:学生听懂了,明白了,学生也总是在老师的训练下,认为课堂上提问是老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才是自己的本分。教师习惯向学生提问,学生习惯回答问题,习惯于老师讲,习惯于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再加上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学生想问而不知怎问,不能正确说出自己所想的,怕自己所提的不被老师同学认可,怕被别人嘲笑,也是造成学生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想可通过以下途径。
一、提供民主学习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是都问一问,这正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剥去“师道尊严”的外衣,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另外,课堂上提倡质疑,提倡争辩,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无疑中发掘可疑之处,并向纵深发展。民主的学习环境,还表现在允许有错,允许学生有补充,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给学生一片再疑的蓝天。
记得当学生学完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我反复强调要记住乘除数的倒数。有位学生就跑过来向我质疑:“老师,我发现有的计算不一定要乘它的倒数。例如一个除法算式,除数是一个整数,而被除数的分子能被那整数整除时,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商作分子,分母不变。”我惊喜学生的“不一定”和对我的“反抗”,马上组织学生对刚才那学生的提问进行论证,一致认为它的可行性,并加以推广:当我们碰到这情形时,可以用这方法直接口算还方便。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许也就经常向我“抗议”,一朵朵智慧的火花,也就这样产生了。
二、创设提问氛围,培养提问习惯
氛围就是一张温床,它能孕育幼苗茁壮成长。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
在第十一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完后,我区的单元检测中有这样一道思考性的选做题:甲乙两个仓库共有粮食220吨,甲仓运出1/4,乙仓运出1/5后,两仓一共还剩下170吨。甲、乙两个仓库原有粮食各多少吨?当时许多学生都不会解答,连较多的老师也只能用方程才能解答出来。我在批改试卷时,有位学生却列出了一道算术解法:
220-170=50(吨)
乙:(220×1/4-50)÷(1/4-1/5)=100(吨)
甲:220-100=120(吨)
答:(略)
当时我在心理嘀咕,心想1/4与1/5的单位“1”根本不同,能相减吗?220是两仓的总数,1/4是甲的1/4,单位“1”根本不一样,能乘吗?忽然再一想,如果用“鸡兔同笼”假设法来解释,它完全可以的。我惊喜学生有如此做法,但又细想,学生本人又是否也真的如此所想,同学们能对这题做法提出疑问吗?我要好好把握这教学契机。试卷讲评时,我把这学生的做法列写出来,并问“你们对这解法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表了意见,很多的想法跟我一开始的想法一致,认为这样做没理由。这时,这做法的同学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可以解释这做法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一双双眼睛都看着这同学。“我采用了假设法,假设乙仓库和甲仓库运的同样多,都运了各自的1/4,则运的总数就是220的1/4,但现实中共运了50吨,为什么少呢?就因为乙不是运了它的1/4,而是它的1/5,少运了1/20,故相差的5吨就是乙的1/20,5÷1/20=100(吨),是乙的吨数。”我油然地向他鼓起掌来,全班同学也跟着掌声雷动。把学生安顿下来,我连加表扬这学生博学,也当众承认了自己一开始批改试卷的想法也跟许多同学那样有疑问,鼓励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就像刚才那样,我们不是在提疑、解疑中学会了一种新解法,拓宽了思路吗?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多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多给学生期望与鼓励,使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三、教给学生提问技巧,学会提问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但却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故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1.联系知识实际,让学生会问。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进行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了解百分数的有关应用,然后再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向我质疑:“为什么那么多的统计都用到百分数,而不用分数、小数等?”“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百分数都不带单位名称?”……这样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应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故事、破绽,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在讲解有关的利息计算时,老师可提供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如何存钱合理合算的问题。大家一起干活,如何分配工钱问题等等,经过这一切一切,学生必然会形成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必然会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我们期盼着有一天,老师举手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允许我再学习,你们也回去思考,我们共同寻找答案。”
知识的传授是我们的一个目的,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更重要。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1+1>2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