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日用品艺术特征分析
2019-10-21施丽婷
施丽婷
摘要: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开始重新拾起“乌铜走银”并成立了传习馆,迄今为止已有几千件作品。制作乌铜走银和乌铜走金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必须掌握冶炼合金、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和微雕等技艺,不同地域传承人在制作工艺上也不同。晋宁以袁昆林大师为代表,他的作品要历经化料、秘方练铜、锻片、錾刻、走银、成型、抛光、揉黑等十多道工艺。云南乌铜走银在历史上曾与景泰蓝并称“天下铜艺双绝”,引起世人瞩目。
关键词:乌铜走银;日用品设计;晋宁;历史文化
“乌铜走银”始创于红河州石屏,是云南独有的汉族铜工艺品。它以铜为胎,先在胎上雕刻花纹图案,将熔化的金或银水填入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掌温度、汗液下铜胎会逐渐乌黑,透出金或银纹的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的装饰效果。相传这门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据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在此之前多是铜和银的结合,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如今能结合的不仅限金银,出现了 “双层胎工艺”、多种技艺结合乌铜走银、乌铜走银浮雕技艺。
1 “乌铜走银”简介
云南很早就出现以金和铜化合而成的“乌铜器”,如清代《云南风土记》中有大理出产“乌铜”的记载。民国时期,对乌铜走银的记载较多,如《石屏县志》卷十六说“乌铜是以金及铜化合成器,淡红色,岳家湾产者最佳。按乌铜器始惟岳姓能制,今时能者日众,省市肆盛行,工厂中有聘作教师者。”这里提到乌铜是铜和金的合金,即民间所谓乌金,其表面墨黑细润,價格不菲。《续修昆明县志》卷五中有“其造墨匣及小件炉瓶,质如古铜,而花纹字画以银片嵌入者,则为乌铜器,且又有乌铜走银器之称。”《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二记载了乌铜走银器的工艺:“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如墨盒、花瓶等,錾刻花纹或篆隶正书于上,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熔之,磨平,用手汗浸渍之,即成乌铜走银器,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
“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特有的铜制工艺,其制作工艺主要是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加以处理,使用的时间越久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作品古香古色,观赏起来十分典雅别致。
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施甸的杨斌师傅。在技术上出现了一部分机器雕刻一部分手工雕刻,在工艺上主要工艺为浮雕技艺、双层胎工艺等;在材料上出现了铜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在装饰上除了花鸟草木飞行走兽等图腾元素外还融入了民族元素、几何图案;在造型上,寓意是器物造型的首选,比如葫芦壶,葫芦的谐音是福与禄,寓意着吉祥等。
2 “乌铜走银”类别调查分析
目前整个云南省能够独立制作乌铜走银的十分稀少,以公司形式经营的大约在十家以内,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处在濒危的边缘。政府如今十分重视乌铜走银的传承,已经对掌握这门手艺的艺人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人证书,也非常支持这门艺术的传承。无论是从装饰纹样还是器物的种类来看,云南的乌铜走银工艺主要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与创新。换言之,云南的乌铜走银工艺基本上是依靠“子承父业”这种传统家族作坊式的授艺方法来实现传承,渠道十分狭窄,其制作工艺流程、生产状况都脱离不开这种运作方式,而这也是目前云南乌铜走银工艺存在的唯一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考察了位于晋宁县城昆阳兴阳路64-66号的昆阳玉翠金辉银楼。其主要经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的研究和开发、工艺美术品、珠宝玉石、黄金、银饰的加工销售。
根据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乌铜走银工艺从创始至今,所生产的器具种类有手炉、文房四宝、酒具、花瓶、如意、烟具、首饰盒等,200多年来无大变化,晋宁乌铜走银制品的种类也大致如此。从产量来看,清末为乌铜走银制品的发展高峰期,云南乌铜走银制品年产量达3000~5000件,到今天,昆明制品的年产量不足300 件,年产值仅300多万元,乌铜走银制品的产量不足百件,反映出社会对乌铜走银制品需求的减少。究其原因,就是乌铜走银制品的种类仍旧是“老三篇”,不适应现代商品市场的需要,无法吸引都市人的消费欲望,与现代消费脱节。
3 “乌铜走银”造型设计分析
晋宁“乌铜走银”以袁昆林大师为代表。他的作品包含山水、人物、花鸟、飞行走兽等图腾;描述了2000多年前古滇国人狩猎、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秘密画卷。
袈裟衣勾环,是寺庙里出家人佩戴在袈裟上的勾环,纯手工制作,图案是佛教传统的八宝图,佛教的八宝图分别是宝伞、宝幢、宝瓶、莲花、法螺、盘长(吉祥结)、金鱼、法轮,寓意着遮蔽魔障、至清至纯、永不停息、至上权威和保佑平安的所集。
年年有鱼观赏盘,以紫铜为盘身,底部镶嵌着乌铜走银工艺的一条锦鲤,锦鲤为瑞,象征财气和富贵。“鲤”与“利”谐音,用鲤鱼来象征生意盈利,锦鲤象征年年有余;乌铜外部高浮雕一圈牡丹花,寓意富贵吉祥;盘沿高浮雕四块佛手、石榴、寿桃寓意福禄三多,其间雕刻缠枝莲,寓意富贵缠长;整体造型线条优美,纯银高浮雕与乌铜走银相应成章,显示出多种金属工艺的完美结合。
乌铜走银的器具随物赋形,大多呈圆形或“S”型,圆润饱满、结构均匀、比例和谐,具有原始形态之美;圆形、椭圆形、方形的墨盒;瓜棱形、多边形、棱形的茶壶和酒壶;复古的烟杆、现代的烟嘴等。乌铜走银的器物审美就总体而言,有表层与里层之别,表层审美指的是器物的造型与外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里层审美则强调器物深层的文化精神内涵,乌铜走银肇始之初,多见于瓶炉砚壶等,与文人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实用色彩浓烈;后期在流传与播散过程中,由于以金银等贵金属为材质,价格昂贵并且制作耗时费力,会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器物的装饰性压倒实用性,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
瓜棱壶图,造型是南瓜的形状寓意送瓜求子,用链子把壶盖和壶把相连接,壶盖顶部是一朵还未开放的花蕾做为点缀,瓜壶整体造型无论是从壶身壶嘴还是壶把都体现出圆润饱满,比例匀称的美态。六棱壶,壶身有六面,壶嘴壶身和壶把都是方形;在中国悠远的文化中对数字和文字的运用都很有讲究,在棱壶上都是六面或八面最多,因为“六”和“八”有“顺”和“发”的吉利寓意,再加上“方”在古文中作形容词也有方正、正直的意思。因此棱型壶是“乌铜走银”的主要造型之一。
纵观乌铜走银的设计现状,其优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历史价值、收藏意义毋庸置疑。当然缺点也不能忽视,制作周期长、价格昂贵、受众人群少之外,本身缺少主流媒体的宣传导致接受范围窄,包装过于单一,濒临文化边缘。其次是乌铜走银造价昂贵,需要消费者有优越的经济能力。最后,对于贵重的乌铜走银作品缺少特色的宣传,如说明书、宣传册、收藏证等。
总结
乌铜走银是云南民间手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工艺特殊、造型语言丰富,是艺术性十足的工艺类别;乌铜走银的造型特征古朴而具有年代感,但是如何在今天继续发扬其特征和特色值得深究,论文最终依然在探索和分析其图形语言,该如何结合,还是需要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程浩,刘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以“乌铜走银”为例[J].大众文艺,2014,(2).
[2] 狄思思,旃立兴.乌铜走银现状分析研究[J].现代交际,2010,(11).
[3] 李晓岑.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J].中国科技史料,2003,(2).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