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2019-10-21张华勇

文存阅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保护研究

张华勇

摘要:羌族传统民居研究是20世纪以来我国民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羌族民居研究体系逐渐形成。回顾了羌族民居研究的历程,找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抓住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羌族民居;保护;研究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商周时期,羌族迁至陕南宁强、略阳。几千年来,宁强和略阳的大部分地区一直是羌族人民生活和繁衍的地方。因此,陕南羌族传统民居在陕南羌族民居的位置、风格、结构上自然具有很强的印记。可见陕南羌族人民对生活环境进行了改造、利用和改造。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建筑技术上有很高的智慧,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发展了建筑文化和艺术。

一、背景以及意义

羌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羌族自古以来就处于中华民族的“边缘地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羌族人民逐渐走出了“边缘”,找到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道路。然而,羌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向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文化多元性。同时,这一功能不断被阅读和评论,并成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记忆。羌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上,也体现在羌族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上。中国汉族、藏族、彝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羌族,羌族已成为汉族、藏族、彝族和广大“西南羌族”的结合体。

传统羌族社区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羌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聚落遗址的选择和建筑单元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延伸到羌族建筑的各个细节,充分体现了羌族建筑文化作为一种多民族结合体的多样性和整合性。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环境,这种多变、多元、模糊的民族文化特征,给羌族建筑艺术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建筑装饰艺术是建筑艺术中最具文化性和人文性的部分。建筑装饰既能反映建筑的类型、特点、身份和地位,又能体现建筑的结构和结构,与建筑的功能紧密联系。它通过雕塑、绘画、色彩、工艺、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力,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建筑装饰是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19世纪末,维也纳建筑师阿道夫·鲁思提出了“装饰是恶”的思想,作为四大现代建筑师之一,密斯也认为“少即是多”。提倡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反对过度装饰。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对建筑装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发展。他甚至认为建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结构和表现。表象既能反映结构,又能表现出与结构分离的自身价值和审美信息。他在理论上首次将建筑装饰提升到与建筑本体相同的地位。

其建筑装饰艺术特征更生动地表达了多元文化的内涵,为研究羌族建筑的历史渊源和羌族与多民族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羌族民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样式

(一)建筑风格

羌族,自称尔玛,现在被正式认定为中国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绵阳市北川县和平武县。也就是说,在后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汉川、礼县、茂县、松潘等地,建筑形式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汉藏过渡。

理县山川深邃,景色秀丽,下辖四个镇:扎古纳镇、米亚罗镇、雪城镇、游击沟镇,属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其中嘉荣藏族人口最多。黎县村落越靠近北部和西部山谷,其文化受藏族文化影响越深。例如,薛城和通化附近的羌族人戴头巾的方式与嘉荣藏族相似。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也是如此。松潘小兴沟爱奇村是羌族最北端的一个典型的藏族建筑聚落,其宗教信仰是山神崇拜。每个村落的山神都被纳入藏传佛教神的体系。长期以来,羌族在汉川的聚居地深受汉人的影响,靠近汉人聚居区。中国化程度很高。山民河东岸的村民一般以汉语为母语,当地方言已不复存在。北川海拔较低,河谷盆地较宽,其东南部地区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建筑有三种主要形式:(1)游牧民族的布帘仪式(2)汉族的干篱笆风格(3)洞穴风格,体现在羌族建筑中。根据材料和结构的不同,传统的羌族建筑可分为块石房屋、夯土房屋和寒山房屋。《宇宙史记》记载,高中二、三年级时,岳父称为鸡笼,十余位岳父称为碉堡,还有板房和泥房,从汉川东部,有无巢的房屋。这一段也证实了羌族的几种基本形式。Eple的住所。其中,石质住宅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砖石结构和夯土结构住宅的布局和空间特征基本相同,只是建筑材料的差异。石屋被称为“鸡笼”和“邓笼”。有三层,每层都有相似的空间和特点。圈养一层牲畜,堆柴火。二楼是主卧室。三层阳台和架空建筑。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后墙通常是在自然地形上建造的,其余的都是用石板建造的,类似于汉洞建筑以原岩墙为“墙”的方式。夯实的和石头的住宅都是用土建造的。不同之处在于,石屋是以石头和粘土为粘结材料建造的,形成了羌族建筑的独特外观和学习自然的建筑文化。现在羌族人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即用当地的石头建造,用当地的土壤和水混合形成粘结材料。汉川县的萝卜村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村。大阪府主要分布在汉川县绵下镇一带。它是一个木材承载力系统。木框架四周是石墙。

三、羌族民族民居的建筑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羌族建筑的优点是:一是采用石砌体和土石方夯实技术,使建筑坚固稳定,防火防潮,冬暖夏凉;二是采用当地材料,施工成本低;三是建筑各功能布局从外来形式充分反映了羌族的战争和宗教文化,符合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羌族地区位于山区,地处“大九寨国际旅游线”。民俗文化保存完好。羌族建筑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景点。

3.2劣势

羌族建筑的缺点是:(1)羌族建筑保留了大量的農耕文化元素,在建筑的室内布局中存在着人畜混居的典型现象。大多数家庭没有专门的厕所。农村生活垃圾没有集中处置点,存在乱堆、卫生条件差的现象。(2)考虑到防御性功能,房间窗户少,通风口内外设计成锥形孔,厨房为开放式厨房,油烟不能及时消除,室内空气质量和照明效果差。(3)羌族民居大多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的“老房子”。建筑材料均为原材料,抗震性能差。(4)现代人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电话、电脑、冰箱、洗衣机和其他家用电器很受欢迎,羌族建筑大多是老房子,电线断开,火灾隐患较多。

四、羌族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一)建立羌族民居建筑群专家保护委员会

今天,羌族地区的一些村民对房屋进行了翻修,如改变房屋的原貌,用水泥和磁砖装饰外墙,甚至在靠近公路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用砖石代替当地的材料。这在古羌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这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例如,在桃坪羌村,在过去几年里修建了一个厕所和公共建筑。外墙涂上了水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保护意识的觉醒,原貌得以恢复。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家保护委员会。

羌族民居专家保护委员会由政府组织,各县、镇、村行政会议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可以提供协助。成员中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羌族研究方面的专家。同时,建筑师、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也是该组织不可或缺的候选人。此外,规划、建设委员会、文物局、文化局、旅游发展局等有关部门也要派人参加。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挖掘羌族人民住宅的内涵,为每个村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妥善处理。保护羌族人民住宅。村民扩建、改建房屋,必须经专家保护委员会同意,并在专家保护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

(二)摸清家底,普查所有羌寨并具体测量

目前,羌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村落。然而,这个数字仍然有限。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组织测量人员、摄影人员登录、记录、绘图、拍照,出版《羌族民居建筑测绘丛书》。不应留下任何羌族村落,使政府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能够掌握羌族的整体情况,提供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详细信息。这部作品可以借鉴李县旅游局出版的《桃平羌寨》摄影作品集。

(三)吸引多方投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保护开发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文物古迹和民族建筑群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的资助。羌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仅仅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我们有必要从各种渠道吸收资金,解放思想,保护一些交通便利、建筑规模大、历史悠久的羌族村落。如来县桃坪羌村由旅游局和民间资本共同经营,保护和合理开发,转让部分或全部景区的经营和开发权,大力提高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羌族人民走上了繁荣之路,值得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强国之路。住宅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商品经济竞争力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些地区甚至已经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隨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文化产业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羌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节俭的美德可以作为合理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例如,陶平、汉川三江、茂县三龙、礼县黑虎等,几年前就开始了这样的理性发展。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几代依靠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居的羌族人民享有合理发展的利益。

总之,羌族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适当的保护为利用奠定了基础。合理利用为有效维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果不积极利用现有的羌族住宅小区来促进经济增长,将失去保护的现实意义。因此,为了提高羌族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有必要逐步、正确、合理地保护、发展和利用羌族。这也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理论在民族事务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结语

简而言之,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山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利用周围环境提供的竹、木、石等建筑材料,以米为单位共同生活。山水相连,将与自然完全和谐的生态建筑艺术结晶起来,创造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展现羌族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鲁炜中,张瑞娟,仲邵铭.羌族民间歌谣美学意趣[J].名作欣赏,2018(11):115-116+128.

[2]黄兴源.扶贫开发视角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的研究——以盐边彝族和汶川羌族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8(04):221.

[3]杨娅,田廷广,周毓华.异地重建中政府与民间应对方式的反思——邛崃羌族异地安置区的灾难人类学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02):54-57.

[4]罗奇业.羌式建筑风貌的模式语言解析及传承[D].西南科技大学,2018.

[5]罗勇.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研发[D].西南科技大学,2018.

[6]文飞.羌族仪式音声的空间隐喻[J].四川戏剧,2018(02):121-124.

[7]刘冲,谷云黎,余汶芩,唐瑄,成荣舟.藏彝走廊地区村寨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以萝卜寨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1):95-98.

猜你喜欢

保护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