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体现
2019-10-21杨美霞
杨美霞
【摘要】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关键词】 潜移默化 渗透心灵 热爱祖国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4-119-01
自从有人类记载开始,对文化的传承首先体现在视觉的形式上,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术是一种文化创造,是精神的文化,是心灵的文化。美术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在美术教育中,它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而美术欣赏对于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具有这种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还要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课堂灵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美术欣赏课内容比小学更为宽广,学生的文化视野迅速扩展,多学习、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尽管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但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讲出精彩的环节,欣赏中的许多课题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念,便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美术遗产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爱国主义也极为有利,特别是在中国画学习,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有作用,真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
如在讲授《长河漫步》一课时,我先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再通过对彩陶、青铜器、兵马俑以及古代绘画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作品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民族艺术瑰宝、建筑艺术和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进行德育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如在《长河漫步》和《诗情画意》这两节欣赏课时,应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大多跟随时代的脚步,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深刻地思想内容,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態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如《五角星》、《过去的日子》、《清晨》等绘画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借助形象直观的美术欣赏活动,用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进行德育教育
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了自己作品以生命,达到人的精神情感合一。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的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义。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润物细无声”。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学校是德育工作主要场所,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作艺术的分析,同时不要忘了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新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品德的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于社会的建设者。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曾在他的《艺术与教育》中提到“人假设没有美的修养,便缺乏情趣,缺乏情趣的人,其心灵必已到残废的状态。”“德育是教人能善,智育是教人能知,体育是教人能健,美育是教人能美,完美的人生正是这几方面的平均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陈之佛.《艺术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