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1张春花
张春花
摘 要:初中语文提出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的阅读效率非常低,老师的阅读教学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广大教育研究者坚持探索,寻找各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解决教学困境的方法。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方法就是利用关键词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初中生;阅读能力;应用
一、采用关键词教学法的原因
进入初中,文章的理解难度就不像小学时那样简单好理解了,初中的阅读文章难度增大,对于一些文章隐含意义的理解也更加隐晦,如果学生没有及时调整状态并掌握一个有效率的阅读方法,那么在学习的进程中就会感到吃力,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在读文章的时候也就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重点,阅读成绩就很难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如果一篇文章难以理解,老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去慢慢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越是优秀的文章关键词就会越明显,他们总是在为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中心点来讨论一些事情,在文章中必定会用关键词来体现。
二、如何挑选关键词
(一)从文章标题中选择关键词
文章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开端,作者或直白或隐晦的点明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题目中寻找关键词是非常必要的。从题目中选择关键词能够直接想象整篇文章,猜测作者的意图,这样在真正阅读内文的时候就会轻松一点,因为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方向。在题目中摘取了关键词,然后产生一些联想并进行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举个例子来说,部编版的语文课本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就可以将背影当做关键词,想象是谁的背影,为什么要写背影,背影表达的是什么含义,读过全文后知道在写作者的父亲送作者出门,作者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引发一些感叹,很容易就理解这是在写父子亲情。
(二)在文章的开头选择关键词
初中生的文章大多都是总分总结构,在布局上作者会将文章的总结放在开头和结尾,开头也就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这样来说,文章的开头会有很多能够表达文章意思的词语或者描述,利用这些关键词可以大概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内容是什么。并且利用这些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準确率。同样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春》,也是朱自清所写,他在开头第一段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中透露了很多信息,“盼望”“近了”“东风”,都直白地体现出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对春的盼望和喜爱,对生命的朝气的赞叹。
(三)在结尾处寻找关键词
在文章的结尾,大多都会用一段略带总结性含义的话结束整篇文章,可能是人生哲理,情感教育,或者经验教训,在这些话中一定是透露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这些段落中寻找关键词,与学生进行情感联系,更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结尾用一整段话说明了悬崖上的这一课给他带来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关键的一句话,直接点明了全文。
三、选择关键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梳理情节,找到线索
每一篇文章,不同的作者,对文章的把握也不同,有可能关键字会在文章中重复多次的出现,也有可能只出现一次,也可能出现在文章正文的某个地方。因此,还是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总体线索,把握每一个情节,然后才能选出合适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起到真正的点明作用。
(二)仔细挖掘,把握重心
初中阅读的文章篇幅加大,内容逐渐变得晦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用会遇到读不下去,不知道读了什么的困难,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需要耐心地读完全文,仔细找出文章所想要表达的重点,尤其是初中文章中会遇到文言文,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更应该仔细读完,先翻译出白话文,然后根据文章的大体内容找出关键字,用着重理解关键字的方法去学习文言文,在理解上就会轻松很多。
(三)探寻铺垫,强化细节
很多作者不会很直白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他们可能会利用细节描写,借物喻人、比拟等各种方式来塑造自己想要表达的人物形象或者情感,这种写法往往更加打动读者的心,但在理解上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那么选择通过关键词来理解文章,通过对细节的着重把握,自然也会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结
关键词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有了成效,通过理解关键词,学生不管是对课文的学习还是考试的时候做的阅读理解都能够更加有效率,长此以往,阅读能力当然会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法简单又容易操作,哪怕教师的经验并不怎么丰富,也能很好的进行,值得不断的去探索,当然也要不断寻找其他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绍振.如实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