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理论视角下微博言语幽默分析

2019-10-21陈伟康王朝培

青年生活 2019年9期

陈伟康 王朝培

摘要:预设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对预设的研究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从语用预设入手,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文献法和案例法,分析微博段子如何达到幽默效果。论文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用预设;言语幽默;微博段子

幽默是人类独有的品质、能力和交际方式(尉万传 2015: 21)。幽默更是一种语言现象,所以“幽默的诸多方面都需要解释”(Raskin 1985: 2)。幽默机制和原因是一个研究甚广的话题,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以“文学”和“幽默”为关键词作检索,可以得到两千余篇文献,数量众多。但在这些研究中,对微博这一新兴媒体中言语幽默的研究还比较少,从语用学预设理论分析这一幽默现象的研究则更加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案例法,对微博多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利用语用预设的特征达到幽默效果。

一、预设理论发展概况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Frege)。弗雷格于1892年,在其著作《论意义与所指》中,率先提出预设这一说法(黄衍 2009: 64)。预设的说法一经提出,就同时在哲学和语言学界掀起波澜。在哲学界,对预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指(reference)与所指语(referring expression)的研究。所指是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来指称事物的过程;所指语则是为实现指称过程而使用的自然语言。预设的提出深化了哲学上对所指的研究。在语言学界,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在1950年发展了弗雷格的预设思想,将预设引入语言学研究。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预设,该预设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另一个预设(Strawson 1950: 320)。预设最早属于真值语义学的范畴,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进入语用学研究的视线(魏敏,庞博 2008: 11)。

二、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按照沈家煊的说法,划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界限有两个标准,即真值条件和约定俗成。按照这个标准,预设即包含属于语义学的真值条件,又包含了属于语用学的规约意义。所以预设既属于语义研究,又属于语用研究。

语义预设就是从语义上分析出的预设。如果将语句或命题的预设纯粹地从逻辑与语法角度,用语句或命题的真值来进行说明,则这种意义之下的预设被称之为语义预设(魏敏,庞博 2008: 11)。

语用预设就是从语用,即使用语句的语境和说话者身份、信仰等上分析得出的预设。英国语言学家莱文逊(Levinso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中,把语用预设定义为共同知识。美国哲学家斯托纳克(Stalnaker)则对语用预设这样定义:“一个说话者在谈话的某个给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为真,也好像他嘉定了其他听众和他一样认为P当然为真”。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相互包含。一方面,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没有对语义预设的分析,就没有语用预设。也就是说,语用预设逻辑上包含了语义预设。另一方面,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的深化与扩展,因为任何给定话语和命题都离不开语境。所以,本文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不再专门区分二者。

三、语用预设下的微博幽默言语案例分析

本文所说的微博言语主要是指微博段子。微博段子是一种基于微博平台发布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文字形式,在传播学上主要表现在:1. 传播内容短。2. 传播时间短。3. 阅读受众广(张美玲,罗忆 2001: 45)。微博的这些特点使得通过微博传播的“幽默段子”拥有独特语言现象。首先,微博上的幽默段子字数短。不同于传统出版物或影视作品中的幽默内容,微博上的文本被限制在140字内,这使得微博上的幽默段子字数简短。很多达到幽默效果所必须的语境被“隐藏”在语境中,这点后文会阐述。其次,微博段子传播时间短,相比出版刊物即时性非常高,所以段子内容与发表时间的“语境”高度关联。最后,广泛的阅读人群要求微博段子必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本次案例分析语料选择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浏览微博相关话题“幽默”和“搞笑”其下的内容。然后,在相关話题下选择粉丝数量超过百万的博主,确保博主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选了“冷笑话精选”、“我们爱讲冷笑话”、“段子精选”、“冷兔”四位博主的博文。再者,在三位博主所发的微博中,筛选出评论转发均过百的微博,确保其幽默性。通过筛选分析,本文发现,微博段子主要利用以下几个语用预设特征来达到幽默效果。

(一)可废除性

可废除性(Defeasibility)是语用预设的一个特征。语用预设的可废除性是指预设在遇到以下情况可以被撤销:1. 与背景假设不协调。2. 与常识不协调。3. 与特定语篇的上下文不协调(黄衍 2009: 68)。利用语用预设的可废除性,可以创造出言语的幽默效果。见例1:

例1:我平生最讨厌两种人:第一是种族歧视的人,第二是黑人,第三是不识数的人。(来自冷笑话精选)

上述例子的幽默效果就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可废除性。简短的一句话就采用了两处废除操作。首先,读者在读到“我平生最讨厌两种人”时,就会预设作者接下来会写到两种他讨厌的人。然后,读者在读到“第一是种族歧视的人”时,就会预设作者本人并不种族歧视,也讨厌种族歧视的人。然而在读到该句第三部分,即“第二是黑人”时,读者的思考会受到一定阻碍,因为之前读者预设作者并不种族歧视,而讨厌黑人就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这就在语言内部造成了矛盾。读者就只能倒回去废除第一个预设。同理,当读者读到“第三是不识数”的人时,也会发现与前文的预设产生矛盾,只好撤销第二个预设。在读者撤销预设的过程中,幽默效果就此达成。这一例子表现了可废除性中上下文不协调的情况。文中作者给出了“自己讨厌种族歧视,讨厌不识数的人”的预设,结果自己却说出了相反内容,造成啼笑皆非的效果。相同的方法可以见例2:

例2:行刑前,武警同志问我:“你还有没有什么心愿未了。”我说:“我想再看一眼我的妻子。”他叹了口气,似乎有些为难。我说:“再让我看她一眼我一定更愿意去死”。(来自我们爱讲冷笑话)

该例子与前一个例子不同,因为该句的预设没有直接写出,是通过常识推理得出的。读者在读到“我想再看一眼我的妻子”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推断出文中主角是出于对妻子的思念而提出要求,并产生对故事感动结局的预设。而最后一句“再让我看她一眼我一定更愿意去死”则让读者陷入矛盾,然后撤销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二)共知性

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指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某些命题或事实。预设是交际双方没有明确讲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但这部分信息又必须被谈话双方所共知或者推导出来,所以共识性对预设来说非常重要。预设的共识性一般有三种情况:1. 预设往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2. 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经过听话人的语用推理,被听话人所理解。3. 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表示交际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方如果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就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交谈双方对话的内容(何自然 1988:112)。利用语用预设的可废除性,可以创造出言语的幽默效果。见例3:

例3:男孩和女孩闹矛盾,约定背对背各走100步,然后回头时还能互相看见就不分手。结果,他们只走了两步就都回了头,却没有看见彼此。于是他们就分手了。有关专家提醒青年朋友,不要在雾霾天尝试这样的游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解。(来自冷兔)

上述例子的幽默效果就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共识性。读者读到“他们只走了两步就都回了头,却没有看见彼此”时,会产生疑惑,读到最后才发现是文中是雾霾天气导致双方离得很近却看不见,从而造成幽默效果。另外,这一例子也体现了微博幽默段子的即时性。该语料原文的发表时间是2013年冬天,此时中国不少地方都饱受雾霾侵扰。所以当时的读者在读到这条微博时,更能产生共鸣。此时的共识性实际上隐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个大语境中。近年政府下大力气开展环保治理,不少地方雾霾都已减轻,所以在阅读此条微博时幽默效果大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文何自然所提的共识性第三种情况,即“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表示交际双方的共知事物”。因为环境改善,现在的读者无法再感受当年那样严重的雾霾,所以损失了理解共识性的语境,变成了“第三方”。由此可见,微博幽默段子作为高即时性的言语内容,在利用预设共识性制造幽默效果时,生产了许多紧跟时代的幽默段子,而这是传统出版物很难做到的。

(三)合适性

合适性(appropriateness)是指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一个语句的实际运用就存在这样的一个预设条件,即在语用上该句的语境是合适的。语用预设体现的就是话语与其语境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只有在一定的语境条件被满足后,话语本身或非字面意义才能被人们理解(魏敏,庞博 2008: 11)。利用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可以创造出言语的幽默效果,如下例:

例4:丈夫和妻子吵了一架,回家时,妻子铁青着脸。丈夫知趣的去逗猫玩。妻子吼道:“你跟那头猪在一起干嘛?”丈夫惊奇地说:“这是猫,不是猪。”妻子又一口接过:“我跟猫说话,要你插什么嘴?”(来自冷兔)

上述例子的幽默效果就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我们通过常识都知道,猫是无法和人对话的,所以文中妻子和貓对话的预设不成立。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妻子的这句话“我跟猫说话,要你插什么嘴”,实际是在间接地骂丈夫是猪,幽默效果由此达成。下面的例子也是同样方法。

例5:儿子战战兢兢地回到家:“爸,今天考试只得了60分”。爸爸很生气:“下次再考低了,就别叫我爸!”第二天儿子回来了:“对不起,哥!”(来自段子精选)

上述例子的幽默也是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合适性。通过常识,我们知道当儿子的通常不会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而在文中因为前半句设置了“考得不好就别叫爸”的预设,所以才会出现后半句里儿子改口的幽默。

四、总结

预设是一种语言现象,自预设的概念被定义以来,就被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广为研究,最后在语言学上产生了对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分类。语用预设在语义预设的基础上发展,除了与命题和话语本身相关外,更是与说话者及语境密切相关。语用预设具有可废除性、共知性和合适性多种特征。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文献法,先陈述了预设理论的发展概况,指出预设从最早弗雷格笔下的哲学概念,渐渐发展成为语言学上的研究问题。并经过几代学者发展,细化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后本文通过案例法,从语用预设角度,分析了微博上的幽默段子如何运用语用预设手段,如可废除性、共知性和合理性,来达到幽默效果。本文指出,微博作为一种即时性强的新兴媒体,在创作幽默段子时,比较注重语用预设中的共知性特征。此外其它的预设特征也经常运用。幽默创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对新媒体语言现象研究的更多空白还有待填补。

参考文献:

[1] Raskin, Victor. 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85.

[2] Strawson, Peter. Mind, Vol. 59 On Referr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3] 黄衍. 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沈家煊. 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 26.

[6] 尉万传. 当代西方幽默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及趋势[J]. 外语教学,2015(5): 21.

[7] 魏敏,庞博. 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11.

[8] 张美玲,罗忆.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