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合作的凝聚力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2019-10-21杨腊梅丁晓平葛宇轩

青年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凝聚力大学生

杨腊梅 丁晓平 葛宇轩

摘要: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团体合作活动是大学生实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社会测量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①不同的团体,团体内文化建设、人际关系等会影响团体合作的凝聚力。②一个团体的凝聚力越强,对团体成员的吸引力就越强,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合作;凝聚力;自我效能感

学生团体合作学习是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工作室、兴趣小组,以及一些班级课时作业分组等,均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的小组,这些都是通过成员彼此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任务。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动机与行为,影响着個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目前,自我效能感理论已得到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许多高校已经把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在教育情境中的方方面面了,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能动性作用发挥的核心要素进行培养。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对自己成功达成某个目标的预期和信心更充足。因此,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高校内,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主要是以学生团体合作为载体进行的,而真正影响大学生效能感的是团体合作的凝聚力,并不是团体合作,凝聚力是一个团体有效合作的核心(Hackman,1990),能提升团体成员对团体的信任与忠诚,减少成员的流失或成员只在团体挂名的情况

1卡伦的凝聚力理论简述

1982年卡伦等人为凝聚力下的定义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群体团在一起,保持着整体倾向力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职责目标任务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概念中的群体是指人或动物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伙伴、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凝聚力外在呈现为执行群体目标任务,各个体与团队相互配合所具有的默契、信赖性、依赖性乃至服从性上。凝聚力被描述为动态的,是有两方面的的解释,一是任务凝聚力,由目标和成绩指标而产生的,是指有共同目标和任务而是团体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凝聚力;二是社交凝聚力,指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凝聚力,如友谊关系和交往情感上产生的连接与相互吸引程度,彼此之间喜欢。

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简述

1977年,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再后来的发展中,自我效能概念的含义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班杜拉是这样解释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个具体行为或产生一定结果所需行为的能力预期,知觉到的效能预期影响着个体的目标选择、努力程度……。80年代之后,有解释为“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20世纪90年代,班杜拉又重新定义为:“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解释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动机与行为,影响着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目前,自我效能感理论已得到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许多高校已经把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在教育情境中的方方面面了,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能动性作用发挥的核心要素进行培养。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对自己成功达成某个目标的预期和信心更充足。

3 被试与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各选取20人,总共选取的被试60人,男大学生30人,各年级10人,女大学生30人,各年级10人。被试的年龄平均在20.75±2.33岁。其中独生子女18人,非独生子女42人。参加社团的有38人,参加兴趣小组的有21人,参加工作室的有8人参加学习小组的51人(有人同时参加了两种或三种团体)。其中有16人是团体合作中的核心人物或担任过团体合作的核心人物,其余44人是非核心人物。问卷发放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3.2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对六十名被试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中有8个题目是必须要问的,其他的问题依据来访者的不同经历做出相应的提问。首先了解他们所参加过的团体类型,明确他们的身份。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团体合作中的感受,以及自己在团体合作中的收获、进步,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还有自己在完成某些任务的是的所持有的态度和完成任务能力的评价,并且对自己未来处理事件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评价自己所在团体的凝聚力,以1—10分为区间,让他们进行打分,得分越高,团体的凝聚力越高。

3.2.2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对团体凝聚力的进一步测量。社会测量法就是通过面谈或绘画的方式,获得有关“在团体中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分别说出3个名字”、“你最想与哪3个人一起练习或最不想与哪3个人一起练习”之类问题的答案,依据他们的答案绘制成人际关系图,以表示团体成员的社交偏好情况,以及观察被试在团体中所承担的角色,如友谊、关键人物、孤立人物以及小集团的产生等等。

3.2.3问卷调查法

研究问卷主要是自我效能感量表,是被试在接受完访谈后,开始做问卷。研究采用的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 记2分, “正确”记3分,“多数正确” 记4分 ,“完全正确”记5分 。

3.2.4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的量表采用Cronbachsa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ronbachsa系数为0.844,同时本次研究使用的量表广泛使用的成熟量表。因此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2 被试的感知的团体合作的凝聚力的现状分析

4.2.1对研究描述的团体合作凝聚力的分析

由被试的描述进行统計可以看出均值为6.43(如表1),且6分以下的的占23.33%,6-8分的人数居多。整体而言,团体合作的凝聚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经统计分析发现团体合作中的核心人员的自评团体凝聚力的得分与社会测量法的图解分析发现,他们普遍认为团体合作的凝聚力比较高情况下,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感比较强,反之,团体成员会很快的流失,团体合作也几乎就不存在了;并且他们自己是团体合作的中心领导人物,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及时会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团体合作的凝聚力。而团体合作非核心人物对团体合作的凝聚力自评的平均得分比核心人物的低。参加兴趣小组的被试对团体合作的凝聚力的自评分数都集中在7分到9分之间。

4.2.2 社会测量法分析出的团体合作的凝聚力的现状

根据被试的描述,对被试所在的团体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参加社团的被试,在没有形成小集团的社团合作中,群体的凝聚力比较高,不论是被试自己评价,还是利用社会测量法分析得出,若在某一团体合作中出现小团体或者人际关系混乱,则该团体的凝聚力得分明显偏低;参加兴趣小组的被试,他们所在的团体的凝聚力得分都比较高,又较强的凝聚力;参加学习小组的,如果该小组人数较多,超过8人,大多数团体合作的凝聚力得分比较低,成员责任分散,不超过8人的小团体的凝聚力依据被试的评分,团体合作的凝聚力也不高。参加工作室的被试与参加社团的被试的情况相似。

4.3 被试的自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

有表2可以看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的的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团体合作中的核心人物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核心人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参加兴趣小组的被试的自我想能感明显高于其他的团体合作的被试。

表2  自我想能干的描述性统计

4.4 分析团体合作的凝聚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通过对被试的访谈,使用社会测量法对团体合作凝聚力的分析发现,在团体合作中,团体的凝聚力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程度、团体文化建设、领导者的领导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团体合作的凝聚力。通过综合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分析,验证了一个团体合作的凝聚力比较强,则该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就比较高,并且该团体的成员对自我的认知比较高,个体成员积极乐观,在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很少会遇到困难。在上述数据分析发现,兴趣小组的团体的成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其他团体,他们对团体合作的凝聚力自评分数是集中在高分阶段,对这些成员社会测量结果分析发现,他们在团体中,是积极活跃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团体合作的凝聚力越强,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强。

5 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1.1 团体合作的凝聚力与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团体文化建设、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密切相关。

5.1.2 团体合作的凝聚力影响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团体合作的凝聚力越强,该团体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5.2讨论

5.2.1 在后来的分析中发现,该研究应该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可能会更好,在被试未加入任何团体时,对他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量化分析,再加入团体后,对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在结束团体合作后,在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量化的分析,前后对比,形成更为有效的结论。

5.2.2 在高校中,团体合作的凝聚力高低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明显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团体合作的建设,同时关注建设团体文化建设与成员彼此交往的程度,及时作出合适的调整,增加团体合作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周晓霞.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邓纯余.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J].重庆科技学院学 报,2008(2).

[3]冯巍.关于培养学生团体凝聚力的研究[J].体育教学,2011,31(08):50-51.

[4]肖红,牛福安,王卫宁,孔祥宁,熊焰.高水平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群体凝聚力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9):81-86.

[5]王丹,葛衡,卢虹宇.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业表现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7):1030-1034.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凝聚力大学生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