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2019-10-21杨峥嵘
杨峥嵘
摘要:“后真相时代”情绪和观点往往成为新闻事件报道的助推器,充斥着各种臆断和盲目性,人们往往对事情的真相并不那么关注。在这个时代当中,民众容易“情绪先导”,而一些媒体也因势利导,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带有强烈的“标签化”色彩,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事实不加以考证。本文通过分析后真相时代中出现的各种“战队”和“反转新闻”现象来分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的原因和传媒自律的措施。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传媒自律
一、后真相时代的内涵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对热点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参与,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人们的情绪情感表达往往胜过对于客观事实是否真实的关注。引领舆情方向的不再是事实或真相,而是情绪或情感,这些对于公众舆情的牵引力超过了事实本身,这便是“后真相时代”。
二、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原因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热点事件容易在网络平台上迅速展开并引起网络用户以及媒体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广泛的传播和热议,舆论场被迅速搅动,形成支持或反对的舆情浪潮。在后真相时代下,这些引起热议、争议性较大、真假难辨的带有个人情绪的热点新闻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用户纷纷“站队”支持或谴责之时,事件在随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补充,这些补充可能是对原有事件的报道进行新闻要素的补充或者是反转,“舆情反转”随之而来。
(一)碎片化信息导致公众迷失在“他者”构筑的“情绪场域”中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狂轰滥炸的海量信息接踵而至,各种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对某一事件进行“标签化”的解读和报道以吸引公众注意力。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多,思考的却很少,我们很容易被这些事件所影响,但很少去质疑,我们依据碎片化的信息并通过对事件简单化的判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事件推向高潮。迷失在了“他者”所构筑的“情绪场域”中。公众根据得到的信息并进行无限的放大,最终事情的真相也淹没在这些拼凑的信息中。
(二)后真相时代缺乏对事实的挖掘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的应用密不可分,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下,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类媒体平台,为了以“流量”来获利生存,不惜以牺牲内容蓄意制造热点话题,给事件贴标签、“标题党”泛滥、“三俗信息”盛行,导致近年来虚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舆情反转也频频“打脸”。
此外,在全媒体时代,一切信息都被“算法裹挟”。很多新闻客户端利用算法技术,推送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被“信息茧房”所影响,认知窄化、固化成见。并且媒体平台,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受众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利用公众的情绪和网络舆论和社会现象写文章,制造“焦虑”,而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等“新意见领袖”控制着话题与情绪导向,会让“沉默的螺旋”发生效用,形成表面的“舆论”态势,从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
(三)后真相时代媒体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媒体为争取一席之地,都想抢先发布新闻以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同时这也影响着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抢时效,博取关注度,不惜违背新闻职业者的从业道德,在很多信息在未确认信源是否可靠、事件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将这些在网上收集起来的“信息”整合成新闻传播出去,导致了新闻失实,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当随后事件发展真相浮出水面之时,舆论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舆情反转”由此出现。
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为争取抢先报道,在具体事故未确认时就进行“归因”,各种自媒体也为蹭热度,带节奏对事件中的一方进行报道和推断。促使事件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引发社会热议,舆情达到高潮后又随着事件的最新发展对不正确的事实报道进行辟谣,此时新闻发生反转。因此,舆情反转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新闻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下,缺乏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在事件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为博取关注获得新闻报道权利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客观。
三、后真相时代的传媒自律
在后真相时代,在事实先行与情感先行的博弈中,媒体应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公信力和秉持职业道德,加强传媒自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加强媒体公信力
后真相时代,是事实与真相缺位的时代。情绪与观点高于真相在后真相时代随处可见,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和公信力的缺失成为后真相时代的助推器。在爆炸式的信息流中,公众往往相信媒体所报道出来的“事实”对事物进行判断。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之中,媒体并没有做到深入调查和挖掘事实,而是一味的将“社会热点”作为发布虚假信息的噱头,导致真相被淹没情感与观点被大肆传播,久而久之,当媒体发布的信息缺乏真实、人们不再信任媒体及其内容时就会导致媒体专业权威和公信力的缺失。
因此,媒体在发表信息和发表言论时,应该尽力向受众交代所传播的信息来源,对于模糊不清的信息源,对信息源应该加以审查,并添加相关的背景信息和相关资料,提高信源的可信度以帮助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媒体在报道和呈现过程中,应尽量客观真实的展现新闻信息,这既是媒体人员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是赢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
(二)新闻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多元化的报道,平衡处理信息
在“后真相时代”,在新闻追求实时化的今天,为时效性买单的只能是残缺的真相。新闻从业人员在信息的选择报道上不可避免的带有自己的具有倾向性的报道,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减少个人因素给受众带来的影响,对新闻事件应给予全面真实多角度的报道,平衡处理所接收的正向和负向信息,是媒体自由表达的重要前提。此外,媒体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要对舆论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不能“一刀切”;在新闻事实模糊的情况下,不为盲目追求时效性和赚取流量而发表缺乏真相的报道和帶有“标签”言论,平等的对待舆论事件中的双方,不发表倾向性的报道,平衡的处理信息。
(三)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
虚假新闻的出现与舆论反转有着密切的联系,舆论反转的背后有关新闻事件的真相的残缺以及随后对信息“补充”导致舆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后真相”时代中,民众的对于事件的情绪和观点往往要大于真相。很多媒体在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环境的竞争下,为博取受众点击赚取“流量”,发布大量带有“标签”、具有轰动性的信息,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抛之脑后,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新闻职业道德,不仅仅只是以流量和点击率来获取关注从而生存和发展,重要的是要关注和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让新闻报道深入人心,更具有说服力。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舆情似乎更容易反转和人们的情绪的“被利用”,人们开始被事件背后的情绪所带动,一些媒体利用人们的“情绪”发布不当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形成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谣言的兴起和泛滥从而导致舆论的反转。在这个过程中,传媒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并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职业道德加强传媒自律提高传媒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刁姿枫.浅析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以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件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07):40-43.
[2]史珂.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的原因探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视听,2019(04):176-177.
[3]米济柳.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危机与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3):46-47+122.
[4]王莹.“后真相”时代媒介公信力的重塑[J].新闻研究导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