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战争片剧作结构的突破
2019-10-21刘炜
刘炜
摘要:电影《集结号》的出现,突破了中国观众对于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理解,通过《集结号》观众无法再寻找到冯氏喜剧的审美标签,同时,也拉开了与以往中国传统战争片差异化的序幕,不再是战争胜利的书写和讴歌,也不再是“英雄成长”的展现,而是将战争片赋予了新的内涵——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集结号》;剧作结构分析;革命历史题材
《集结号》是在中国电影的商业平台上打造的一部主流电影,而并不是在国家资本保护下生产的一部主流电影[1]《集结号》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仅是冯小刚在主流战争电影中的又一次成功,还是中国战争电影和战争电影文化的一次转型。《集结号》剧情和故事结构都十分清晰,不算是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体量,但是在叙事上的宏达确实是冯小刚的一次尝试[2]剧作结构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影片在把握宏达叙事的同时仍可以表达文化诉求的意指。
一、用经典剧作法分析《集结号》
“三幕式”结构是电影剧作最常用的结构方法,由建制——冲突——结局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幕是影片的开始,《集结号》开始于激烈的战争场面,十分钟高度紧张的战争场面渲染出战场的残酷与无情,谷子地带领全连进行突破围剿,却遭遇了埋伏,惨烈的战斗之后,全连伤亡惨重,最后致命的一击则是指导员被炮炸的四分五裂的惨状,宣告谷子地既胜利也失败了。十分钟的战争场面交代的了指导员的死亡和谷子地的性格:但连长与战士们奋不受降等细节的铺设为后来谷子地不惜一切代价帮战友申冤,求得烈士称号的动机提供了合理性。此时作为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已经将故事的几个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都交代清楚。
建制部分的第二个情节点是受罚的谷子地遇到王金存,为影片引入一个典型的“非英雄”形象。“沒听见集结号声就不能撤退”影片的第二部分的战争场面由此拉开,影片在战争开始前对于每个人物性格的铺垫在他们牺牲之时渲染情感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物的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这一部分的情节点也随之出现——到底有没有吹响集结号,情节非常简单,但是对人物之间出生入死的情感连结起到了十分好的建制作用,成为之后谷子地无论如何也要为他们正名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第二幕,冲突。《集结号》在这一部分的冲突主要建立在个人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冲突上,因为全连全部牺牲仅剩下他一人,为全连其他战士正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自己战俘的身份,战友们战死沙场无法成为烈士,但自己却找不到一个人能为自己证明,谷子地由骁勇善战的连长,彻底成为弱者。在为战友们讨说法的路上,谷子地以一己之力在各种新的阶层和集体中辗转,各种力量统统都是他的阻碍,将谷子地的孤独和绝望更加推进了一步。
第三幕,尾声。作为冯小刚向主流靠拢的影片,结局自然是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尾声部分的情节点在于谷子地知道了集结号并未吹响这一个事实。在此处引起了观众的思考,也是影片要表达的诉求和主旨——关于战争中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二、剧作结构特点:用情绪板块结构全片
在剧作上,《集结号》与以往的战争电影的不同之处则是不再完全以战争情节来推动战争电影的剧情发展,而是运用了主人公的情绪来结构全篇。
全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战争场面的渲染,另一个部分是为战友“讨说法”两个部分。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战争电影的创作方式,而是以主人公的情绪来结构来了全篇。
没有像一般的战争片一样将战争场面贯穿全程,而是用战友在战争中全部战死作为了影片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分界点前后有着非常明确的差别,战争的场面表达的淋漓尽致,战争场面的血腥表现无疑是为了让观众领略战争的残酷,而影片在残酷的表现了这一系列画面之后戛然而止了,转而走上了主角谷子地为战友申冤的部分,这个部分俨然没有了英雄该有的面貌,影片将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个普通的无依无靠甚至没有姓名的男人,前60分钟的激烈,后60分钟的喟叹,虽然淡化了强烈的冲突和大场面带来的紧张和刺激,但是却保留住了影片的主题。用情绪而不是用事件去推进影片发展的剧作结构,是全片的一大亮点。
三、小结
《集结号》与一般战争片在剧作上的不同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新的冒险,对于“英雄”的重新解读在任何战争片里都是很少见的,冯小刚镜头下的“英雄”不再是无惧无畏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用人性和情绪,代替了传统战争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堆叠,用英雄人物的申冤故事取代了战争电影加注给英雄的层层光环。种种的特殊,构成了《集结号》的特殊,拉开了中国商业战争电影主流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事件电影:《集结号》[J].当代电影,2008(03):4-7.
[2]侯克明.《集结号》与战争片叙事重构[J].电影艺术,2008(01):20-23.
[3]侯克明.《集结号》与战争片叙事重构[J].电影艺术,2008(01):20-23.
[4]赵超.《集结号》剧作结构中建构的特色分析[J].电影文学,2010(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