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昂逊:平等的婚姻

2019-10-21崔豫

青年生活 2019年9期

崔豫

摘要:作为与易卜生齐名的戏剧家,比昂逊的现代剧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现代社会。他的代表作《新婚的一对》和《挑战的手套》中所表达男女婚姻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是超前的。本文主要从比昂逊的两部代表作入手,通过分析剧中阿克尔与思伐法在面对不平等婚姻时候内心的挣扎与反抗,传达了比昂逊所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观。

关键词:比昂逊  平等婚姻观  《新婚的一对》 《挑战的手套》

一、比昂逊戏剧中的婚姻观

自1903年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比昂逊起,他的名字就享誉海外。尽管昂逊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维尼的一户普通牧师家庭,但闭塞的乡村环境并没有阻挡他朝着文学方向前进的步伐,他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都有建树,前期主要以历史剧为主,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出了《新婚的一对》、《挑战的手套》和《破产者》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矛盾,内容主要涉及婚姻、爱情、家庭、妇女等一系列社会敏感问题,他采取温和的劝诫方式,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贪婪虚伪的丑恶现象,对之后现代戏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所宣扬的“婚姻是要以平等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等观点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主张伦理道德上男女平等

比昂逊之所以是伟大的,原因至少包含以下两点:除了说他是当时社会上少数几个关注妇女问题并提倡男女婚姻平等的人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他敢于挑战男性权威并以具体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他在剧作《新婚的一对》和《挑战的手套》中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在婚姻中挣扎的阿克尔

比昂逊的作品《新婚的一对》自1865年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是挪威甚至欧洲的第一部以社会敏感问题为中心的代表作品,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阿克尔在与本国最有名望且最富有的贵族千金结婚之后,虽然锦衣玉食,但身为‘乘龙快婿的男主人公阿克尔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乐。因为这种婚姻并不是自己所崇尚的男女平等的纯洁爱情,而是建立在腐朽没落的贵族糜烂生活之上的。男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在‘家庭舞会风波后,看清了妻子罗拉的‘面貌——父母高于一切以及身为岳父岳母的糜烂腐朽的贵族享乐生活,便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进城寻找自己所坚信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最后,以双方的和解而结束。

此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主要以‘舞会事件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婚后一家人面对‘到底去不去参加舞会这个问题的不同心理状态。剧中男主人公阿克尔本以为结婚之后,一家人去参加‘朋友特意为庆祝自己的婚礼而举办的舞会是很自然的事,尽管岳父岳母由于临时感冒不能去赴舞会,作为妻子的罗拉按理应该要去赴舞会,但是当罗拉知道自己母亲不能去之后,自己也坚决不和丈夫去。阿克尔采取了许多办法:苦心劝说,苦苦挽留,送她新跳舞衣服,求助于麦昔尔德还被拒绝等,甚至以哀求的语气希望罗拉能够明白作为一位妻子的责任,可以去参加舞会,但效果都事倍功半,罗拉始终以“父母为第一位,其余的靠后”“为了父母才结婚的”等为由拒绝了阿克尔。阿克尔没办法,只能与屋内的桌子为舞,与家具作乐,试一试‘自己的嗓子还有没有声音,借此方式来对抗这份不平等的婚姻。最后在与岳父争执不下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去城里自力更生并带走了本该就属于自己的罗拉。

第二幕,是以麦昔尔德自己所写的一部书《新婚的一对》为线索,分别通过她与罗拉、阿克尔的对话而展开,父母的到来消除了罗拉对麦昔尔德的误解,结局虽以大团圆结束的,但在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阿克尔内心苦苦的挣扎。阿克尔向麦昔尔德诉苦说,罗拉仍然没有明白他的苦心,尽管自己费尽功夫、绞尽脑汁的想从各个方面去照顾她,甚至将家里的装饰布置的都和之前的一样,但是这些爱的举动还是没能够打动罗拉的心,甚至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内心感到非常的疲惫和痛苦。还有一点,由于麦昔尔德与他的关系比较密切,于是她被妻子罗拉视为情敌,尽管阿克尔知道麦昔尔德是被冤枉的,但是他仍然不能为她辩解,心理是非常矛盾的。后来在麦昔尔德的开导下,他明白了如何才能打开罗拉的心扉,也明白了“爱情永远是一种献身,但是它的结局不见得都是婚礼。”

2.崇尚婚姻平等的思伐法

比昂逊的作品《挑战的手套》问世于1883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903年他凭借此剧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剧分为三幕,主要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备受欺辱的事实。妇女名义上是男人的妻子,实际上却是男子的玩物,仅仅从这一点分析,剧中女主人公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娜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剧中主要写了女主人公思伐法在第一次恋爱失败之后,第二次和本国的一个大富翁资本家克利司登生的宝贝儿子阿尔弗订了婚,起初生活非常快乐,但是随后不久便发现了阿尔弗的秘密——婚前有过不正当的行为,因此,思伐法不听外人的劝告,即便是自己的母亲,“我都已经考虑过了——您永远也劝不了我改主意。”第三幕大结局,阿尔弗表示了悔改之心,思伐法对于未婚夫的婚前不洁行为也表示了宽容,给予了希望。

二、比昂逊戏剧追求婚姻平等的原因

(一)崇尚人道主义

无论是在《新婚的一对》中,还是在《挑战的手套》中,比昂逊所带给我们都是一种新鲜的,灵动的感觉,没有像易卜生那样的尖锐,直击社会弊端,而是以一种温和的劝导和诗意的批判,让人们在欣赏佳作的同时接受他的人道主义理念,那就是以善為本。1903年12月10日,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谈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念:“在我们的意识里,很少有别的成分像善恶观念那么重要,可以说,意识的主要作用就在可分辨善恶。”从此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比昂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善为念,惩恶扬善,认为存在于人类心中的那份善念要多于恶念,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以此为核心的,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始终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并且在拜读完之后乐于接受的原因,即:寓教于乐。

比昂逊是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作家,他的剧中大多都是反映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的状况,温和而有序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给予当时社会受到压迫的妇女以极大的同情,并运用温和巧妙的方式揭露出来,表面上好像是不痛不痒,但实际上却是为后来的妇女反抗压迫,提倡男女平等做了很好的铺垫,以致于才有了后来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或许有许多人批评怀疑比昂逊作品的大团圆式的结尾是资本主义的附庸,批评其没有彻底的尖锐的反抗,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被削弱,所以是失败的。而我却认为是成功的,先不说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能做到像他这样的作家寥寥无几,他的这种观念也是超前的。

(二)缓和社会矛盾

比昂逊追求男女婚姻平等的原因除了作者所信仰的人道主义理念之外,还有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自中世纪起,挪威长期受到邻国丹麦和瑞典的压迫,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挪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更有暴力统治者的无情剥削,造成社会急剧动荡。直到20世纪初,挪威才正式摆脱奴役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这几百年的屈辱史,使得挪威人民明白国家独立、社会稳定和人民自由的重要,也告诫人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具体到文学领域,即以比昂逊、易卜生等作家为代表的作品。比昂逊前期是以历史剧为主,后期转入现实主义戏剧,针对社会上一些敏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采取温和的解决方式,对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此外,当时的女权运动也在欧洲各国展开,加上启蒙运动对挪威产生的影响,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妇女要求独立,反对性别歧视,于是导致了男女平等法的颁布。比昂逊的作品在当时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社会敏感的妇女权利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更是稳定了人心。

对于欧洲来说,19-20世纪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和托尔斯泰等都享誉全世界,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作家,比昂逊或许没有那么显眼,但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情,看到了他那藏于心中的赤子之心,那就是以善抗恶,坚信存在于人心中的那份善的信仰。若具体到今天的家庭和谐的问题,比昂逊所宣扬的是:婚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

参考文献:

[1][挪威]马丁努斯·比昂逊.比昂逊戏剧集.茅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挪威]马丁努斯·比昂逊.挑战的手套.郭智石;李丽霞,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07.

[3][挪威]马丁努斯·比昂逊.挑战的手套.吴世良,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4][美]哈罗德·克勒曼.戏剧大师易卜生.蒋嘉,蒋虹丁,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5]王忠祥.19世纪挪威文学与北欧文化巨人.外国文学研究,2009,(5).

[6]刘明厚.比昂逊精神:仁者爱人.戲剧艺术,2011,(2).

[7]孙惠柱.易卜生怎么错过了诺贝尔文学奖?.上海戏剧,2006,(6).

[8]熊美.比昂逊戏剧及其在中国的演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