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2019-10-21张洁
张洁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其作为高考的重要课程,还要正确认识到数学在教育方面的其他用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上,导致学生只会解题做题,却不懂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给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高中学生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优势,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
课堂导入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简短有力的课堂导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熟练运用语言、教具、多媒体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中关于二分法的知识时,我使用了猜谜的课堂导入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首先拿出一个新的包,然后问学生:“你们猜这个包的价格是多少?最快猜中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听到了有奖励,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是“80”,我回答说“少了”,然后有学生说是“150”,我回答说“多了”,有学生回答“120”,我回答“多了”……接下来,在学生的努力下,价格终于被猜了出来,获胜的学生也获得了奖励。在简单的小活动过后,我再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二分法,让学生正式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数学是一门逻辑向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而生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方法则可以快速地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效的知識讲解策略
知识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知识讲解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讲解的难度与形式,避免过于生硬的讲解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知识讲解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我使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讲解方式。在引出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之后,我对学生说道:“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比方说我们经常会听到的面试问题,很多公司对面试者会设置一定的条件,从年龄、身高、性别、学历等方面进行筛选,有的公司会要求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才可以参加面试,有的只需要满足其中一项或者几项就可以参加面试……”这样,就通过满足学生认知的方式详细讲清了知识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效的课后作业策略
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大多是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设计的,导致学生的学下学习兴趣十分的低,也不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下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积极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用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继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节内容时,我将学生分成了各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确定自己想要调查的方向,并进行分工合作,通过调查数据、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一般方法去深入了解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途径。这种开放性的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后作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番叙述。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重视学生独有的思维发展规律,创新化教学模式,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长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颜东鑫.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2] 王丽娜.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