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诗歌的生命意识之“自然平淡:陶渊明”
2019-10-21朱佳丽
【摘要】:陶淵明对生命的思考在积累了几代人的沉痛探寻后,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魏晋诗人的终极境界,他沉潜在一个瑰丽、矛盾的时代,将诗歌、生命、哲学融为一体,以一种自然平淡,安贫乐道的透彻风骨居于田园。
【关键词】:陶渊明 自然 平淡 诗歌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为诗歌创造了新质,自然是他诗歌艺术的特点,也是他的人生旨趣,平淡是他创作的风貌,亦是他内心的映照。苏轼曾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辛弃疾曾评:“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陶渊明以其悠然之姿为中国诗歌艺术注入了自然平淡之美,在对生命的思考上,他也拥有自己独立旷达的一方天地,是第一位铺展开躬耕田园画卷的中国文化诗人。
陶渊明的一生由三个时期组成----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出仕宦游时期和归隐时期。他的生命意识在这三个阶段破土而生,虬根竞发,最终以纯澈、澄明的样貌灿烂生长,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自祭文》:“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陶渊明一出生,家道便已中落,而其又生活在晋宋易代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社会注重门阀,陶家自是无法同王、谢等士族相比,却又不是寒门,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据《晋书·陶侃传》,侃“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陶渊明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这样奢靡的日子,还要因为曾祖父的政治身份在后世陷入尴尬之境。即便不沾油星,冬穿夏衣,他还是以一腔孤勇念书习字,为之后大放异彩的诗歌才学预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这个阶段,他胸怀兼济天下之大志,修德明礼,有儒家的入世倾向。“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拟古 其八》)也可看出他早期便已有山水田园之气。他虽熟谙孔孟之道,但并不拘泥传世典论文句,行诗通俗如珠走;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却不沉溺于玄谈和老庄,他是实际的,远离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在对人生的参悟中他甚至又与佛教暗合,但并不相信来世,而转向现实的人生寻找乐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实纯粹地尽力活好一世。面对死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他面向人生、历史和宇宙进行生命的思考,何谓真实与贤良的结局,应当如何活着,怎样面对死亡,都是他的困惑。他把儒、道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结合起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加注个人生活的体悟,但更广阔的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主要还是来自后期。
陶渊明有三次出仕经历,第一次,29岁,“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宋书》)这其中既有年少的志气也有生活不可抗拒的压力,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家居时的躬耕糊口,不幸患下疾病,“州召主簿不就”。第二次,47岁,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府,第二年借母丧回浔阳。第三次,53岁,辗转官职加之仅仅八十天的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辞》。与其说是不堪束带见乡里小儿,倒不若说是陷于官场这个巨大的棋盘,发现每一颗棋子的行走与出招皆不顺遂真心,这不是他希望做的,解印绶去职,“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无法再沉沦与自己本性对冲的世俗官场,加之对当时政局的失望,终不复入浊兮沧浪水。
突破官场牢笼和自己的思想困境,陶渊明终于回到田园。表面上看,原点和终点似乎一样,但他的内部世界已然天翻地覆,他在自己天性的指引下开始完成对生命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自己真正完整起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亩好地,山下种豆,十余方宅,草屋八九,罗堂桃李,人村墟烟,狗吠鸡鸣,深巷桑树,无尘户庭,余闲虚室,好风助长禾苗,田园涤荡世俗。可踏着冰凉夜露蒙月色归家,也提酒采菊无所牵挂。当然,田园生活若是此般欢乐,定有虚假的成分在,可看碧草盛过豆苗,无粮又少钱,不时弄到向朋友乞讨的地步,后来还遭遇火灾,“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不得已只能住在门前的船中,他默想四十多年来的生活,发现一直都是孤介耿直,虽然时光流逝,好在内心依然保持着那份闲适自然,即便此种遭遇,他也不过遥想东户,内心的坚守未改变,安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无路可走,“且遂灌我园”就是证明。“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陶渊明素爱九重名,这天他惋惜生命渐逝,却仍豁达处之,死亡乃千古之愁,他依旧举酒自饮,乐观超然地欢度余生,洞悉生必有死的背后就是他融于自然,生命纯粹的哲思。陶渊明也重视农耕的重要性,衣食住行乃人生的根本所在,若是衣食不营,自安则难求。但他又并非强调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的物质享受,而是关注劳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这种虽简尤乐的心情是无法从官场得到的,这种平淡之情也并非是常人可以习得的。
陶渊明清楚生命的短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质疑因果报应的本质,“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饮酒 其二》);拒斥从恶获福,“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 其九》);坚守道德理想,“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饮酒 其一》)是他在实践中对道德的完善,他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平淡是融入骨血的生命意识,淡而有味,文字虽不假雕琢,但写那朗月清风、春秋耕种、困顿贫苦,都是余味悠长,这正是因为熟悉相知。“似瘠实腴”的评价再贴切不过,因为内在是静穆的,蕴涵深刻的,所以表面看起来才会更加不起眼,这种来自生命源头的意识伟大异常。贫困也好,死亡也罢,俗世种种剥离去这些东西,在平凡得近乎粗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真与美,顺应自然与本性是陶诗的主色调。人世间的追逐抢夺是披着温情面纱的荒诞,生命的真意则是自然平淡,而陶渊明正是那颗启明星。
作者简介:姓名:朱佳丽 出生年月:1997.10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浙江湖州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