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孙九娘的哀‘情’与叶生的奈何

2019-10-21杜波

锦绣·上旬刊 2019年7期

杜波

摘 要:遍寻聊斋。无非四字,奇、讽、情、喻。公孙九娘中直接描写九娘的字句并不多,知书达理,温柔典雅,阴间的她无法释怀生前冤情,即使邂逅莱阳生后的短暂幸福,泣诉哀情,渴望其尸骨能重回故乡。陰阳结合,人鬼殊途,幸逢郎君,无缘重生。与公孙九娘相比,《叶生》中男主人公一生却活在封建科举制的残害之下,恰逢贵人,却不知生死,游于人间,遗憾终生。

关键词:悲哀失望;人鬼路途;怀才不遇;奈何命绝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公孙九娘》在现实人生的不幸与缺陷,对爱情的失望与怨怅,莱阳生(作为人,背叛,虚假),公孙九娘的哀情竟然连死亡也不能得到解脱托,其由,郎君不可推脱!《叶生》中男主人公深受封建科举制的毒害,壮志未酬,悲愤而死。阴魂留世,贵人相助,心愿满足,人已不在。他,除了“扑地而灭”,还有什么路可走!

一、细究公孙九娘的哀情

人鬼殊途。初次邂逅,莱阳生闻其声细腻悲凉,似泣忧伤;望其女低头吟诗,惆怅徘徊竹林旁。再次相遇,两人似乎一见钟情,九娘言行落落大方,举止优雅,相貌更是楚楚动人,是男人一见就会倾心的对象,何况他莱阳生呢?这九娘也是道听圣姑他人之词,钟情于这个远道而来“看望亲人”才华横溢的书生。两人就这样在朋友及亲人的介绍说媒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哀于社会背景:小说开头“于七一案,连坐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即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了缘由与背景。通过于七一案,反清复明的失败,株连百姓,“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其中“碧血满地”和“白骨撑天”写出当时场景之恐怖阴森,仓茫的大地上血流成河,尸体横七竖八布满荒野,四周也是雾气腾起,看不清杀戮者的面孔。在此惨案中,多少无辜百姓受到牵连而诛灭九族。本小说中的公孙九娘就是其中一缕美丽源魂,九娘含冤自刎而死,其母不堪困苦,为官兵乱棍打死。

温婉悲身:在古代封建社会强烈的等级制度下,一个人的出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本小说中也是这样的,蒲松龄赋予了女主人公良好的出身环境,给她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色彩。从小说中多处可以看出,九娘是一个年轻漂亮,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本是情窦初开,如花似玉的年纪,却因为朝代反清复明战争的失败,连累无辜百姓,身死异乡,作为惨案冤魂的形象出场时,她的大家气质与惨痛人生命运相遇,不禁让人心生怜悯。

艺诉苦生:才貌双全,善良美丽。小说中这样写道“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这就是莱阳生眼中的公孙九娘,他觉得公孙九娘就像是天上来的女子,美丽动人,如仙女一般。而且是颇有学问的女学士。小说中公孙九娘的经典诗句不难找出,“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化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阁画逢春。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九娘拥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但是,她的才情、文艺、抒情都没有用在少女般的浪漫情怀诗上,更没用在思念年少往事的故事之中,而是用此来表述自己一生命运的悲苦和她惨痛的人生。

二、浅析九娘凄情之源

事实上,无论是公孙九娘的悲剧还是此小说里所有人物的惨痛人生,它们的原因离不开社会制度与背景,但是在这里,我更想着重分析表层缘由中的深层秘密。

悲源无心:九娘与莱阳生结合后。知书达理,贤良淑德,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都很妥当,她深知人鬼殊途,婚后并没有日日夜夜缠绵而是夜间相见,白天劝其离开,勿惊他人。公孙九娘后来向郎君具体的阐述了两人有缘无分地缘由,以及倾心的告诉他方法:取那异乡尸骨,葬于家乡,便能长相厮守。小说中这样说到,莱阳生“无心”忘了,娘子之墓为何处?一个看似无心的举动,让九娘也彻底失去了对爱情的信任。在这里,更想多强调的一点就是公孙九娘的爱情悲剧:其一: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人鬼固然没有存在于这个现实社会,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将鬼的形象人化,现实化,但阴阳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开头,俩人的爱情就是一个错误,更为小说的结尾奠定了基础。

其二:不被世人看好。小说中出现的生人只有四者,莱阳生与其书童,寺院中和尚与小弟子。然而这里所说的世人就是文中寺庙的和尚(助持),男女主人公的结合,助持应该都是看在眼里,从电影中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和尚是在莱阳生频繁地夜出昼归后,才发现其与阴间冤魂牵上了联系。此处,我认为蒲松龄作者并没有很好的完善故事情节,有漏洞。文中开头就介绍了栖霞此地孤坟遍野,电影中感觉此处只有寺庙一座,师徒二人,并无其他人烟。师徒二人也应该是非常了解此地的情况的,但是初次见面或是后面发生莱阳生多次去阴间的事,主持都没有及时地给书生讲明此地冤魂,或是提前劝诫他切勿踏入那“鬼村”,或许,这里的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了呢?

最后“无心”失爱。个人觉得九娘的悲哀与莱阳生不可脱离关系,文中的她作为一名妻子的贤良淑德,做事情也是有条有理,事事以自己的丈夫为重,不能与自己的郎君相守到白头,只能阴阳相隔。即使不忍割爱,但是大义不可违,人鬼终殊途。九娘赠了莱阳生一双自己的锦袜,一作相思,愿丈夫勿忘我。二来也是夫妻间的信物,睹物如人。然而,但是,终究,莱阳生当晚来到坟墓之地,看见九娘所嘱咐的,坟头开着白色小花未线索。然而,因为当年冤死异乡为数甚多,各个坟头都开满了小花。这时的莱阳生才知道,“无心询问妻子尸骨具体位置”却造成了俩人从此错失所爱。最让人愤懑的是,身为书生兼丈夫角色的莱阳生,竟然离开栖霞,半年之后才来此地逢遇旧爱,未免太过虚伪。可见,莱阳生对九娘并未炽热的爱,连妻子这般恳求都不怎么重视。

可怜的九娘,生前没有太平,历经折磨,死后也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

三、比较同中有异的奈何叶生

扎心的悲哀:

《叶生》中的男主人公叶生是封建时期的典型书生代表。“寒窗苦读”是形容以前的书生(以考取功名为终身奋斗目标的)熟读背必考经典的成语。而叶生就是一个废寝忘食欲考取功名的奋斗者,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未录取,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怀才不遇,但最后,小说中出现了一位“好人物”形象,赏识他的知县丁乘鹤,千难万阻,逢遇知县,当然叶生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的帮助他,多方为他宣扬,但是有人欣赏就并不意味着脱离苦海,他的人生还是像以前一样,名落孙山,在极度的悲愤与坎坷的命运中,身患重病。

“但他还是一直跟随着这位赏识自己的知县,而且是早已摆脱病魔的困扰,全心全意替他做事,当然,就算是一个正常的人遇到如此尽心尽力,如此忠诚的一个人,是谁都会被感动,都会愿意相信他。于是后文就有了丁先生聘请他作为自己儿子的老师。

刺心的悲哀:

在多年的悉心教导下,叶生的学生也是不负众望的考取了进士。而非常了解老师的丁氏父子也帮助了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理想,考取了举人。自己终身的追求终于实现了,他,决心返乡告诉亲朋好友,自己已有的成就。“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叶生满腔欢喜的回到家中,门厅凄凉没有生机,一种悲痛的灰色调氛围,竟然自己的妻子见着自己都如此害怕胆怯,称道“不相识”,远远地望着这个熟悉的身影“君死已久已,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勿作怪异吓生人。”欢喜的叶生,满心以为自己考取举人,自己的才能,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肯定,现在终于衣锦还乡了。但其结果,却是骤然发现一切早已终结,自己早已离世,现在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一张白纸,徒劳都是徒劳,自己的悲剧命运永远无法改变。“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这是如何的刺心之痛啊,除了“扑地而灭”他无路可走。

与公孙九娘的悲哀相比,叶生的人生过于悲哀无奈,叶生就是典型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虽然一方面为下层人士提供了做仕的途径,但是一方面过于死板,或是为富贵人所利用,变得不公平,残害了太多像叶生这样的青年,一生都在追求,连死后魂魄也不愿离去,直到完成自己的梦想。可惜,追求实现了,人却早已不在了。

蒲松龄非常善写悲哀的情状,来倾诉人生的不幸与缺陷,公孙九娘的人生痛苦;叶生人生的奈何扑地而灭。都真正切切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负能量的影响,抹杀了无数人的愿望,让人无限的感慨或是更能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2]骆玉明.中国古代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