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媚俗化现象

2019-10-21冯帆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媚俗新闻对策

冯帆

摘要:近年来融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助长了媚俗化的蔓延,媚俗化新闻在网络的“走红”更进一步刺激的其他媒体的神经。目前新闻媚俗化的主要表现为“标题党”;屈从于一般受众猎奇、审丑、同情心理的报道角度;甚至是假新闻等,不过目前的客观环境现实决定了这种媚俗化的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变,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理性分析,以求正确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争取进一步优化我国媒体环境。

关键词:新闻;媚俗;对策

在新闻传播中,媚俗指媒体有意讨好、迎合受众的传播行为。网络媒体中“把关人”的缺位使“媚俗化”逐渐表现为媒体为迎合受众的视听心理而不断地降低新闻信息内容的道德水平和指导教育功能、一味的讨好受众的低级趣味需要。

一、新闻媚俗化的表现

当下环境媚俗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主要以低俗的内容和刺激性的画面来吸引眼球。这些内容包含“暴力、外遇”等一些充分满足受众私欲、审丑等低级趣味和猎奇、同情心理的元素,并占据大量版面。如明星公众人物的桃色新闻或者放大社会矛盾、虐待老幼等社会的丑恶面的报道;大肆炒作各种吸引眼球的奢侈品,宣扬不切实际的奢靡享受的生活等新闻。

(二)刻意从形式上去迎合受众。尤其是现在所谓的新闻“快餐”时代,夸张标题、大幅图片、刺激画面成为其主要特色。编辑下标题时极尽夸张之能事,甚至是带有用误导性的标题去吸引阅读;图片和画面本是新闻报道基本类型,但是媒体在编排时却刻意去选取那些血腥、色情的刺激性内容,电视节目中这种现象表现更甚。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有关“电视就是为娱乐而存在,不论其内容严肃与悲伤”的论断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三)过于放低姿態,丧失最基本的立场,一味的去随波逐流,跟风炒作。在跟风报道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实效媒体往往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去思考梳理新闻人物和事件使得整个媒体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浮躁浅薄。

(四)假新闻。假新闻是信息传播发展、新闻媚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大家都在追求刺激新闻,都在跟风炒作的时候,由于信息传输的便利,一个所谓“重量级新闻”一诞生几乎就被所有的媒体得到,独家新闻产生越来越困难。一些媒体和个人开始以夸大新闻内容或者干脆用制造假新闻的方法来获取利益。北京“纸馅包子”事件是中国近年来非常典型的在媚俗化风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假新闻,食品安全问题一向是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用废纸做包子馅这种无视百姓利益到极点的行为无疑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关注,很具有震撼性,受众也很希望类似造假危害百姓生活健康的行为被揭露和曝光。所以记者就人为的假造了这么一起造假事件,以迎合受众的兴趣。

二、杜绝新闻媚俗化的几点措施

大众传播的媚俗化现象是在新闻自由前提下媒体与市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不管是现在的中国还是百年前的西方新闻界都曾受到过媚俗化新闻的荼毒。对于我国新闻界目前的媚俗化倾向的纠正,不仅要求国家尽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合理的新闻自由,主要还要靠媒体和受众检讨自身,主动做出改变。所以,要在全社会真正实现抵制新闻媚俗化,还新闻传播以正气,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媒体树立正确的目标

媒体应该坚定自己的使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

传媒,乃社会之公器。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弘扬社会正气,抨击黑暗、推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在选择新闻方面要恪守道德伦理的底线;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业务水平,正确区分通俗与媚俗、人文关怀和恶意炒作之间的本质差别。扮演好自己“把关人”的角色,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媒体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

准确定位自身,以精品赢得受众。

《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媒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媒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要你能准确把握媒体栏目(节目)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情味,靠质量和特色来主动吸引受众。力求独树一帜,而不是靠盲目跟风媚俗、被动迎合受众来获得市场,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受众进行积极向上的、潜移默化的引导。

(三)受众应提高自身修养

受众应提高自身欣赏水平,多了解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年轻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受众更容易受到媒体上媚俗新闻的吸引,而年长一些、或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因为会更主动地去了解重大新闻和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而对媚俗新闻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其实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无论何种类型的受众要想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精神修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学习和充电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如果受众将注意力从色情、暴力、煽情新闻上转移到那些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新闻或有益自己发展的信息上,那么媚俗化新闻将不会获得生存的土壤。

(四)完善新闻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新闻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媒体及传媒从业者的行为。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相继的得到制定和完善,但是大众传媒进入市场化的时间较短,在这一阶段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正当采编行为和新闻自由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当、不合理的行为也得不到明确的制裁,因为缺乏统一明确的新闻法,所以一些边缘性的问题和纠纷得不到圆满解决,因此,社会各界、业界、广大受众都亟待一部正式的新闻法尽快出台。

新闻媚俗化泛滥现象的出现因为媒体间的不良竞争和对受众信息需求的盲从和误导。我国的新闻媒体本应是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广大人民的喉舌,而媚俗化新闻降低了媒体公信度,毁坏了媒体声誉,更对广大受众的健康发展有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媒体必须要严防媚俗化对我们的侵蚀。希望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和能够趋利避害,合理发展传媒事业,最终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的媚俗化倾向[J].传媒观察,2006(07).

[2](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3]张惺.传媒媚俗化原因解析[J].新闻传播,2002(07).

[4]曹徐岚.媚俗化传播与受众心理要素[J].科技信息,2006(04).

[5]宋海燕.新闻媒体媚俗化分析[J].记者摇篮,2005(04).

猜你喜欢

媚俗新闻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齐白石《论画》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媚俗是丑恶的渊薮
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