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2019-10-21赵开谦
赵开谦
摘要:众所周知,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主要的施工材料,而且混凝土的浇筑技术直接决定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特点,并根据混凝土浇筑后产生裂缝的原因,具体分析了各个环节的浇筑施工技术,希望可以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水泥;温度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更加复杂,所以对浇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特点
一般而言,大体积混凝土的截面积厚度超过90cm,而且在施工过程中的用量很大,加上施工的环境比较多样,所以施工的难度相对较大。另外,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混凝土的结构、操作的误差以及温度的变化等,以免后期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浇筑施工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裂缝,所以要对浇筑施工技术严格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还需要做好维护工作。
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后产生裂缝的原因
(一)水分蒸发
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如果想要发生硬化反应,需要将水泥与水按照4:1的比例进行混合,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比例控制不当,而且水分蒸发过快,使得混凝土的体积发生了收缩。如果这时候再补充水分,那么混凝土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直至恢复原状,但是这一过程是可逆的,也就是说随着水分的蒸发,混凝土的体积会一直缩小,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膨胀,但是最终的体积还是会小于设计方案的体积,而且混凝土的体积在变化的过程中,内部的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进而破坏了混凝土的稳定性,降低了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在浇筑完成后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缝。
(二)温度差异
因为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都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难免会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比如早晚温度较低,中午温度较高,温差较大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和外部形成较大的压力,无法形成稳定的结构,而且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失变得缓慢,会持续发生硬化反应。另外,当水泥和水发生硬化反应后,也会释放大量的热,如果这些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所以环境的温度对于混凝土建筑作业的影响不容忽视[1]。
(三)质量不佳
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尤其是选择水泥时,需要格外注意。由于建筑行业回报率较高,建筑市场比较混乱,而且水泥的用量极大,在施工过程中不可能对水泥进行细致的检测,所以一些无良企业生产大量的劣质水泥,并投放到市场中,导致了水泥的质量参差不齐。采购人员无法准确把握水泥的质量,在采购过程中难免会购入质量较差的水泥,一旦这些质量较差的水泥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就会产生裂缝,甚至造成设备的故障,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
(四)水平有限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不高,加上没有经过科学的培训和指导,无法应用先进的浇筑技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这些施工人员还是依赖经验,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也不了解产生裂缝的原因,无法做好防范工作。
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析
(一)准备环节
首先,需要做好设备材料的准备工作,比如振捣棒、铁锹、塔吊、水泵、钢尺以及配电箱等,这样才能保证浇筑施工有序进行。其次,工作人员需要对水泥的成分、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查,特别是要选择那些水化热较低的水泥,这样可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同时,工作人员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保证搅拌后的混凝土不出现结块的现象,这样便于后期混凝土的浇筑。再次,对于骨料的选择,工作人员应该选择那些不易膨胀的骨料,而砂石的选择,也要保证含泥量低于2%,而且工作人员要对搅拌后的混凝土进行检测,保证混凝土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的物质。最后,在保证混凝土质量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适量的粉煤灰,这样可以减少水泥硬化反应释放的热量,并且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降低施工的成本。
(二)分层技术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工程的质量,通常采用分层浇筑的施工技术,常见的分层浇筑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全面分层浇筑技术,一种是斜面分层浇筑技术。全面分层浇筑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底部进行振捣,保证底部的混凝土不存在质量问题,同时凝固的效果良好,之后再进行上一层的浇筑,循环操作,这样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达到工程施工的要求。由于这种浇筑技术比较全面,能够避免出现遗漏,并且有效地减少了裂缝的产生,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稳定。斜面分层浇筑技术主要应用于那些结构比较大的混凝土建筑施工中,而且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振捣,并且要把握振捣的时间,争取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这样才能杜绝漏振现象的发生,而且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振捣的深度和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层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尽量缩短浇筑的等待时间,也就是当混凝土没有初凝时,就要进行后续的浇筑工作[2]。
(三)优化配比
不言而喻,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而言,混凝土的配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鉴于此,施工人员需要仔细核对水泥和水之间的比例,尽量保证水泥的成分在标准的范围内,防止水泥成分过多,造成硬化反应的热量过大,进而产生裂缝。如果水泥成分过少,相应的水分较大,就会导致混凝土稳定性较差,当混凝土发生稀释后,韧性就会下降,严重时会危害施工人员的安全。另外,在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添加剂,并延长搅拌时间,确保充分混合。
(四)表面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施工人员也不能疏忽大意,要按时对混凝土进行检查,因为混凝土会发生凝固,在表面形成一系列的水泥砂浆。如果这些砂浆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影响混凝土表面的平整性,也会破坏混凝土的外观。但是在表面处理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等到混凝土已经定型之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混凝土的结构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混凝土完全定型之后,再对表面进行处理,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所以尽可能在混凝土浇筑施工4小时之后进行表面处理工作,这时混凝土已经成型,但是自身还有一定的柔软性,当处理完表面砂浆之后,再用滚筒碾压,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在养护方面,需要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膜,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同时还需要按时进行洒水处理,这样也能够很好地降低裂缝产生的概率。
(五)温度控制
为了达到最佳的浇筑效果,需要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温度进行监测,比如通过热电偶传感器实时对温度进行测量。在测温点的分布上,既可以选择混凝土的中心位置,也可以选择混凝土四周的角落,而监测的时间要维持在两周左右,一般从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的第8小时开始,时间间隔为4小时一次,同时需要测量当地的气温。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不宜超过20℃,而周围环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应该小于15℃。如果当地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不超过5℃,就可以延长温度的监测时间,可以变为6小时一次[3]。
结论: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涉及内容较多,而且更加注重细节,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需要科学地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军强.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运用[J].产业创新研究,2018(10):119-120.
[2]顾素华.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关键技术[J].居舍,2018(21):50.
[3]还志强.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2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