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2019-10-21王体涛
王体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研究教材,增强融入意识
语文学科在传授传统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范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些范本的挖掘和解读,尤其是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在获取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洗礼。
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撰历来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尤其是近年来,部编版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篇目明显增多。深研这些课本教材,合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对全面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修养,融入信手拈来
教师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讲政治、有信念,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普遍构建起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因素渗透教学模式。
老师首先要提高的就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如果一个老师能在上课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手拈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净化心灵,激发求知的愿望。如在讲解宋玉的《秋色赋》时,可以先导入了一些与秋天相关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如教授《出师表》时,可以引用杜甫的《蜀相》来导入新课:“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教师如能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导入新课,能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一新,瞬间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吸引着学生在兴趣中去求知,在好奇中去思考,在快乐中去探疑,在探疑中获得成长。
要构建渗透教学模式,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视情况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教育课,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制作师生共同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故事片或视频,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标杆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学习体验活动。
三、多读好书,提升文化素养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曾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需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的确,多读点书能使一个人独立思考,视野开阔,言之有物,造成他性格上的脱俗和优美。阅读是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扩大传统文化阅读量,可以直探人性本源,提升文化气质,塑造健全人格。如读《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习做人的准则;读《论语》,学习温、良、恭、俭、让,学习爱人爱己、心怀天下、奉献社会;读《中庸》,学习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读《孟子》,学习仁政的民本思想;读《墨子》,学习兼爱、非攻,等等。
除了老师自身要多读好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据有关资料统计,古人读书就要背通《论语》《诗经》等总共40多万字,还有其他一些书籍。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遗训和貌似苛严的读书要求,干百年来被视为语文学习方法的信条。如今,学生的可读之物远不止于四书五经,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写字作文,他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见到的读物篇篇背诵。我们要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达尔文说:“最好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要求“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指要认真看、多看,不能一掠而过只看故事情节。口到,指诵读文章。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对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尤为适宜,有的文章还应做到熟读能背。一些经典范文多记点,对典范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能助学生增强语感,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心到,就是读书时要多动脑筋,多思考。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在学生的细细体味之中,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本源,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迅速成长。心到,还指读书时必要的想象,比如读到《诗经》的《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时尽管不能進确地描述那种意境,但脑中如能浮现出一美丽的图画:深秋,水雾空蒙,岸边静谧的草,长长的叶片,远方隐隐约约有一个可爱的女孩……这样,学生才算读懂了这首诗。手到,就是要勤于做笔记,随时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清词丽句,名人名言,俗句俚语等,凡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记下来。
学校每天利用固定的时间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按照学期计划给学生制定相应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书目,开展好读书笔记评选和读书心得分享活动;并结合语文学科优势,不断地更新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搭建展示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的舞台。
四、训练写作,内化传统文化
写作是一种表达,语言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说话和思想反应他的性格和特点。而语言的魅力不仅仅只体现在表达,还有安静沉思之后写下来的文字。写作是一个人思想向外抒发的管道,培养同学们的写作习惯,也是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的人格。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写作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因时制宜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学生用文字来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规范学生德行、助力学生成长。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风物特产等,写成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写某篇经典文章后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不是一两次训练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持续不间断地探索,才能找到最有效,最适合自己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德市十三五教育科研立項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