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教育课程的意义研究
2019-10-21俞晓凤
【摘要】:陶瓷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象征之一,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的舞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近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影响力逐渐提高,孔子学院课堂中各类文化课程层出不穷,而陶瓷文化在其中却很少被提及。本文试从孔子学院文化课程中缺乏陶瓷文化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陶瓷教育在孔子学院中开设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 陶瓷 教育
陶瓷,是中华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地,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也是我们递给世界文明、各国友人的重要名片。孔子学院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在近十四年建设发展历程中,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卓绝贡献。孔子学院课堂内既设汉语言教学课程,也设中华文化学习课程。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被提及的,因此,陶瓷教育在孔子学院文化课堂中具有很强的开设意义。
一、孔子学院文化课程设置现状
孔子学院是国家汉语办公室在世界各国开设的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的交流机构。孔子学院自2004年首次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154个国家(地区)监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致力于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它是为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针对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及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所开设的。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有: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1】孔子学院的这些职能体现出它致力于汉语言教育与汉文化传播,虽汉语言教学是孔子学院课堂的首要任务,但随着孔子学院的不断发展,课程的设置及内容也不断完善、丰富,除了汉语言专业课程之外还设有文化课程。其中,文化课程可分为文化技艺类课程、节日民俗类课程。文化技艺类课程涵盖了太极拳课程、剪纸课程、中国结课程、茶艺课程、书法课程等。【2】根据在各个孔子学院的调查中显示,在众多的文化课程中并未见有孔院开设与陶瓷相关的课程。陶瓷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经古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之后,风靡亚欧大陆,此后不仅增加了我国的海外贸易活动,也吸引了一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陶瓷数不胜数,一时间,中国的瓷器可以说是引领着时代的潮流。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具有被广泛普及的必要,应被设置在孔子学院课堂的文化课程内,从而被国内外友人所认识、学习。
二、孔子学院文化课程中增设陶瓷教育课程的意义
第一,文化意义。有助于学习者多方位了解中华文化,达到语言与文化互补、共进。孔子学院课堂中汉语言学习课程固然是教授重点,但开设各类的中华文化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是外国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文明的两个关键点。构成人类文明的因素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中华文化也一样。陶瓷、书法、绘画、茶艺、戏剧等等共同造就了这个文明大国。中国人早在8000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从原始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陶瓷见证了整个中国的历史,陶瓷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器物,更是承载着各样不同艺术的载体。孔子学院增设陶瓷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陶瓷的发展脉络,熟悉中国的历史,让学生动手制作陶瓷作品,也能使他们充分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陶瓷教育不应该是封闭式的,也不应该是传统的师承关系,而是面向世界、走向大众的。为实现陶瓷文化的“走出去”,从教育层面上讲,就应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实现陶瓷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是实现中华文化教育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孔子学院中设置陶瓷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孔子学院文化课程种类,更能促进陶瓷文化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形象在外国朋友们的心中更加立体。
第二,历史意义。自古以来,陶瓷教育大部分存在于家庭传承制和师承制中,从传统体制发展成学院制度,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国开始瓷业办学是在光绪年间,洋务运动后期。189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江西绅高请办小火轮·瓷器及蚕桑学堂折》中首次提到陶业办学的事宜,我国才开始准备筹办瓷业学校。但当时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导致此事的搁浅。1910年,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觉醒,意识到一成不变的守旧式制瓷业是站不住脚,希望渺茫的,于是开始了变革,重点培养陶瓷方面的专业人才,中国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才崭露头角。随着瓷业学校的相继成立,陶瓷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陶瓷产业模式也得到了改变,垄断市场基本上已不复出现。到了近代,政治和社会变革导致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造理念在此时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股改革风气,中国的瓷业发展在这个时候逐渐转型,用机械代替手工,效率大大提高。这时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瓷业学堂开始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倡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由历史得出经验,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教育。陶瓷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固然也是,在孔子学院成立至今的18个年头里,陶瓷教育还没有出现在孔子课堂当中过,如果陶瓷教育仅存于与陶瓷相关的院校里,那么发展的速度将会十分缓慢,陶瓷文化实现“走出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史为鉴,创造新型陶瓷教育模式,才能开辟出利于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政治意义。“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贯穿亚欧大陆,联系着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领下,沿线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数高达46万人。中华文化在“汉语热”潮流推动中,其国际影响力也随之大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应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而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是为陶瓷文化与世界交流建立联系的桥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办法,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落到实处的表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陶瓷专业性学府,近年来也为陶瓷的对外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它先后与世界三十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设立了3+1+2的本硕连读,目前正在跟英国的斯坦福特郡大学洽谈设立孔子学院。【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教育课程能使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更进一步。
三、课程开设
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教育课程应以传扬中华文化为目的,以丰富文化课程质量为宗旨,明确陶瓷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系统、科学地制订课程内容。由于国际汉语教师在中华文化课培训系统还不完善,所以在孔子学院中,许多文化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大多以汉语教师的个人喜好而定,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文化“偏食”现象。陶瓷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应从汉语教师的中华文化培训做起,全方位系统地落实教师培养工作。教师的培养工作可先从各大高校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其培养方案的相关调查,从中分析这些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能力范围,以便思考、审查将陶瓷教育课程加入其培养计划是否具可行,从而制订更为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措施。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自办学以来培养了大批陶瓷艺术家,因此可与其他国家的高校合作,设立孔子学院,达到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孔子学院开设陶瓷教育课程要注意应保持立足于于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不动摇,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研究。系统化的陶瓷课程类别可概括为三大模块:陶瓷文化理论教育、陶瓷工艺技术教育以及陶瓷文物鉴赏。首先,作为孔子学院文化教学的组成部分,陶瓷文化理论教育应设置在教授学生陶瓷工艺技法的同时,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由于国外的教学环境较为自由,教学模式多样化,他们更注重的是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的汉语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分配给汉语课程的时间有限,因此,开设纯理论型的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只有将陶瓷理论知识和陶瓷工艺技法课程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学课程可因地制宜,教师利用户外实践的方式带他们走出校外,参观当地博物馆,许多国外的博物馆都会陈列来自中国的陶瓷,这样既能让学生亲自领略中国历代陶瓷的特色,又能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趣味性与审美性并存,达到中华文化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
结语
陶瓷若要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积极研究,多方位采取相应措施,而如何通过教育的方法使学习者主动接受陶瓷文化便是每位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教育课程无疑是为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和谐共处的表现。陶瓷教育课程在孔子学院课堂中实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广大陶瓷文化传播者及教育实践者的共同努力,陶瓷通过孔子学院走向国外课堂,走向世界是积极可行的,也是我们每个中华文化传播者的迫切希望。
【参考文獻】:
【1】 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 刘倩.孔子学院民族文化课程实践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2017.4
【3】 宁钢,张朝辉.“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J].陶瓷学报2017.10.
作者简介:俞晓凤,女,汉,福建,硕士在读,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景德镇市,333000,艺术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教育课程的意义研究》;项目编号:JYC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