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翻译标准

2019-10-21李明珠刘傲然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动态翻译标准

李明珠 刘傲然

【摘要】:翻译标准是衡量一篇译文质量高低的准则。翻译标准也是相关领域学者们一直关注讨论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代表學者对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其次介绍了不同角度下的翻译标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翻译标准随着译文的性质和目的的改变而改变。再次就是形式,优雅等方面译者应尽力达到极致,但不强求,达到原作内容目的的预期效果即可。

【关键词】:翻译 标准 动态

自翻译学科建立以来,翻译界对于翻译标准的讨论层出不穷。本文拟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并得出一个翻译标准,希望能够为研究翻译标准的学者提供一个思路。

一、国内对翻译标准的研究

中国的翻译史起源于佛经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他的三原则至今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原则和译文评判标准。严复将“信”排在第一位,表明他很看重忠实于译文这个原则。倘若一篇译文没有忠实于原文,这就会造成作者原意表达传达偏颇,更甚的可能会导致作者原意面目全非。有的学者提出严复所译的《天演论》便是将原作完全改编,将这本书有一本生物书变为一本政治经济学类书。但是严复指出自己所用译法为“非正法”也。此外,语言流畅也是十分必要的。译文语言不通畅,致使译文读者阅读时味同嚼蜡,难以理解作品内容,从而失去对译文的兴趣。至于语言优雅,此标准译者只需尽全力达到理想目标即可,应以前两个原则为主。实际上,翻译是一个主观性的活动,译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掺杂译者思想观点或行文痕迹。因此,完全忠实和优雅是很困难的。1951年,傅雷提出“神似说”。傅老主张翻译必须保持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他还说即便是最优秀地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化不及。1964年,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此标准重点在于“化”。“化”字一是“无痕”,即译者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但又不拘泥于原文,一种语言的相应而完美的表述。二是“存味”,即将原作视为一个充满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毫不牵强地化在译文语言之中。“化”是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但钱老也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许渊冲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即译诗要和原作保持同样的意义;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悦耳的韵律;译诗要和原诗保持同样的形式。此原则主要以“意美”为主,后两条原则次之。许老也是强调忠实,形式次之。总的来说,国内的翻译标准研究有相似之处,大都强调忠实的重要性,而形式,音韵,风格等方面需要尽力做到最大相似。

二、国外对翻译标准的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也对翻译标准研究颇多。奈达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内容、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尽可能多的反映出原文的风貌。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中说:“如果原作是一首诗,那就以表情为主;如果原作是一个科学报告,那就以达意为主;如果是一幅广告,那它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抒发什么情感,也不是摆什么事实,而是引诱读者,要他掏出钱来买东西,在翻译时,译者依着原文的词句,力求准确无误地理解,至于原文,自然要看原文以什么为主,是文学作品还是别的,分别采用适当的译法”。从他的翻译理论可以看出,翻译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此外,目的论代表弗米尔地观点与纽马克的观点有些共同点,即他们都认为翻译标准是多重的。弗米尔说,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目的论认为根据不同的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因而评判标准也是随着文本变化的。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强调译文要达到使译入语读者吸收新文化的作用,因此翻译的好坏就以译入语读者是否吸收新文化为准则。国外的翻译标准研究也强调忠实。此外,外国学者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动态的。

三、不同角度下的翻译标准

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翻译标准。文珊和杨勇(2018)基于语义变量库对翻译标准进行数字化研究。他们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尝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翻译标准分析的三位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一种与“信”、“达”、“切”翻译标准相对应的语义变量库,进行翻译标准研究。每个语义变量都对应其“信”、“达”、“切”三个量的值,在三维数轴上画出这些点,根据点的密度来判断这些语义变量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从而判断出可以改进之处,使译文更加接近理想译文。刘峥和贾文波(2012)从思辨和实证的角度提出三对参数: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抽象与具体。单纯从理论层面看,翻译标准具备客观性,而翻译又属于实践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承认标准是主观还是客观决定了标准的研究是定性还是定量。

四、总结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但是忠实是大多翻译标准的相同之处。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得出一个结论。翻译标准应随着译文的性质和目的改变而改变。翻译标准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忠实原文,其次语言根据不同读者,不同目的而灵活转换,使读者可以接受。再次就是形式,优雅等方面译者应尽力达到极致,但不强求,达到原作内容目的的预期效果即可。

【参考文献】:

【1】刘峥,贾文波,2012,《定性乎?定量乎?——对构建翻译标准的理论思考》,上海翻译,第2期,第11-16页。

【2】彭春艳,2004,《翻译标准新论——修正辜正坤教授建立的翻译标准系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5期,第237-241页。

【3】文珊,杨勇,2018,《基于语义变量库的翻译标准数字化研究》,中国科技翻译,第1期,第9-12页。

【4】余东,2005,《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关于翻译标准的思考》,中国翻译,第6期,第16-19页。

【5】张荣根,2002,《关于翻译标准的哲学思考——论翻译标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外语教学,第2期,第55-58页。

猜你喜欢

动态翻译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雕塑动态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