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我国传统哲学智慧视角浅析公交车人为失控现象

2019-10-21孙佳妮

科海故事博览·上旬刊 2019年5期

孙佳妮

摘要 当前,正值我国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国民素质的话题逐渐热议开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发生因乘客与公交司机争执等行为使近七成的车辆失控,从而酿酒了一幕幕人间悲剧。本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视角,从人性角度发散思维,对乘客与公交司机的争执行为进行剖析,旨在帮助国人在传统的哲学智慧里寻找到生命的智慧,重塑起民族的自信,能够为整个国家的进步探索出道德源泉的支撑,使更多的人在社会上可以焕发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 传统哲学;哲学智慧;公交失控

一、公交人为失控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上频发公交车人为失控事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从案件的整体来看,公交车事故的频发原因真的与乘客与司机的矛盾有直接关系,甚至是主要原因。根据很多案件,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乘客态度刁蛮,而且十分可笑,一旦司机没有满足其消费需要,就立刻大打出手、恶语相向,尤其是不到站点就想下车的行为,实在令人无语。其中,有一些案件是因为乘客与司机“对骂”导致公交车失控撞上了大桥护栏,还有一则是因为零钱的问题而殴打司机,还有很多都是乘客没有素质抢司机的方向盘,仅仅因为自私自利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案件的发生,时刻提醒着我们,警钟如果不长鸣,一切可怕的事情都还会继续存在。

在案件发生背后,我们开始去反思一些问题,那些因为乘客的刁蛮和无知而丧命的其他乘客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一场惨祸的发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此类行为再次上演。站在司机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司机本来是一个服务行业的人员,他在正规上班的过程中其实是不需要为乘客的自私自利而买单,考虑到公共交通的危害,司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他们本来是希望旅途顺利平安的,却因为一些没有道德乘客而命丧黄泉;站在不文明乘客的角度上看,他是事故的始作俑者,是因为他们的自私自利,而导致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意识里只有自己的存在,对于别人的生命和利益十分漠视,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他们坐车的时候,恐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做法,只是爆发在了一辆公交车上,酿成了一场惨祸;站在其他乘客的角度上,我们不禁可惜,确实他们只是和不文明的人坐了相同的一个车,但是却失去了生命,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去感叹,他们到底还是过于薄凉,没有站在司机的角度去思考,更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参与者,所以旁观者的他们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厄运。

究其本质,这些案件的发生无独有偶,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再次验证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在社会中袖手旁观,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如果不参与积极拯救,就只能消极地面对死亡或者灾难。

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修养智慧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曲曲文化壮丽之歌,尤其是在传统哲学方面,具有深刻而又具体的实验成果,我们中国是具有修养智慧的一个民族。我国的传统哲学认为,人必须要履行道德的实践,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思,对人格和精神都要做到提升和完善,要具有自我性、内省性和心灵性。而且,我们国家的传统哲学告诉世人,“人为至贵”,人的意识是修养的额前提,只有修养到家了才能做好事情,任何事情的出发主题都应该是人的修养和道德,没有品德的人不会做好事情。

面对诸多社会发展的困境,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中取其精华。社会发展的道路很漫长,而且充满着艰难险阻,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必须要正确对待,而不是逃避和无视。现在,我们社会上的公交车人为失控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公德心和道德品质,很多人道德败坏,仅仅把自己的利益看作唯一需求,而不顾其他人的生命安危,而事故的结果呢,就是道德缺失者自己也失去了宝贵生命,可谓是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这种血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人们,桎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们需要从中得到深刻教训,由此才能进一步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有效地化解社会上的惨剧。

1.品德为先,提供智慧

所谓品德,就是指的是道德品质,也可以称为德性或品性。品德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试想,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到位,那么他的行为肯定不会规范,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我们现在所讲的品德,就是以善恶为标准的规范,一个人如果作恶、生出歹心,那么他就是品德败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社会的毒瘤,对社会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在公交失控事故中,那些不自觉、不文明的乘客,究其品质就是不道德,道德不过关,也就是没有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指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历高低,就是指他们没有人生智慧,不懂谦让和尊重,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当做玩笑,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价值所以做决定非常可怖,而且很冲动。未来的文明社会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切事情都要以品德为先行,才能为人生提供智慧。

2.陶冶心智,升华人生

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在《孟子·尽心上》我们看到了,“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淮南子·傲真训》中提到“静漠恬澹,所以养性”,在李渔的《闲情偶寄·颐养·听琴观棋》提到的是“弹琴实堪养性”。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提倡对心性的修养,推崇对心性的修养以达到升华人生。陶冶情操,指的就是让自己的性情通过一些外部条件的熏陶而得以改善乃至升华。陶冶情操是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在心理学中曾有人把情操分为求知、审美、道德、信仰四种;在现代心理学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為理知感、道德感、美感等三种。作为一般语调时,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结合。

在公交车人为失控案件的肇事者和乘客,想想他们如果能在生活中注意到情操陶冶或者是修炼心性,或许就可以避免灾难的上演。古人说善读书可以医愚,同样多读书可以养性,读书能明察事理,陶冶性情,开拓胸怀,善待入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形容这个道理,书籍是滋润灵魂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永远不嫌多的。我国的传统哲学具有无限智慧,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性思维,培养抗挫折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良好的心态。

3.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和主张,更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生前很喜欢的论调,经过人民的广而传之,一直被视为金玉良言,并借以进言他人,抑或自警。“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足以看到我国古代人的智慧,时刻被蕴含在社会的发展中。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智慧中,是善待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正所谓“求同存异”,强调在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统一,最佳的状态就是维持和谐,也是我们现在社会所追求的文明和谐,只有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促成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而不同”一直都是我国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和概念,中国人口众多,只有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要将古代哲学的传统智慧拿到现代生活中去利用,让中国传统哲学的光辉智慧折射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去,能够使我们国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得到传承,以此来激励人们的生活。

总结

本文基于我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视角,从人性角度发散思维,对乘客与公交司机的争执行为进行剖析,旨在帮助国人在传统的哲学智慧里寻找到生命的智慧,重塑起民族的自信,能够为整个国家的进步探索出道德源泉的支撑,使更多的人在社会上可以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