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2019-10-21周晨
周晨
【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将信息技术和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初中历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和有效利用微课三种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一、创设教學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学生内心的需求考虑进去,学生才能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这其中就涉及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措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因为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好奇,好奇心就会督促着学生积极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索,因而这一策略更适合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这一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利用学生对鸦片的好奇心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鸦片的图片以及人们吸食鸦片后的各种凄惨的场景。此时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中就会对鸦片以及引进鸦片的人产生憎恶感。接下来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震撼场景,这样就能学生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他们此时就特别想知道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这时学生已经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之中,后面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教材。而课本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这也就导致了它无法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但教师要注意的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处理信息并且获取知识,进而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促进自我的发展。例如:在讲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内容之前,教师就让学生去寻找有关孙中山题材的影视剧,并结合该课的书本内容简单评价孙中山。教师则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孙中山这一人物建立起初步的了解,进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三、有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初次接触历史新知识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陌生的感觉,这导致他们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之后无法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初中历史教师并不能随时随地为学生进行辅导,这样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历史课本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制作成微课传给学生。这样,学生无论是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还是课后的自主复习环节中都能够提高效率。还是以《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点明预习的重点,学生的关注点也许就会放在鸦片这一物品上面,进而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知识没有印象。如果这样,学生就会白白浪费了预习的时间,也无法在课堂中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进行提醒,并让学生去分析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寻求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并且能够将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张佳静.论初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