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
2019-10-21冯子翔
冯子翔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地上建筑已不能完全适应日益丰富和变化的生活环境,城市建筑目前正逐渐向地下空间其多功能和综合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地下建筑 地下隧道
地下公共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发展,类型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一定规模,进入21世紀以来,作为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改善角度来考虑的地下公共建筑日渐受到重视。地下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间以及设备等方面与地面上的同类型建筑并无原则上的区别,但从节约城市用地、保留开敞空间、改善城市景观等方面来看,地下公共建筑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成为其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1995年,我国城市数量已超过660座,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77%,2000年,全国城市数超过800座,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左右。短时间内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急剧增大,势必使与不协调的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城市综合症”也越来越严重:城市人口超饱和,交通拥挤、堵塞,建筑空间拥挤,绿化面积减小,城市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抗灾自救能力降低等等。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迫使人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我国成规模的地下空间利用始于西北的窑洞,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则源于三十年代抗日战争中城市人防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人民防空工程都是1960-1970年代紧急战备期间,通过搞群众运动"边设计、边施工"建造起来的低标准设施,使用价值普遍不高,还成为进一步开发建设的障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将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法律认证难题。正因种种不足,所以我认为我国必然在未来会提出若干修正改正措施,以合理地加快国内地下空间利用情况。个人认为有以下趋势:
1.地下空间规划法律及规范体系的日趋完善
虽然近年来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开展了各个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繁荣了城市经济。但处于朝阳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从编制技术角度而言,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相对于完善的地面空间规划体系来说,地下空间规划的竞争力和重要性仍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在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仍然属于一个新兴课题,其发展历程并不长。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还没有颁布任何国家性质的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规范和技术标准。各大科研院校及相关地下空间研究机构对于城市在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深度、阶段把握、技术方法等方面还处于各自摸索阶段,并未形成统一。因此,如何完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法律及规范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地下空间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现有地下空间基础理论研究之上,国家城市规划主管机构的主持下制定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规范和技术标准,将有效控制地下空间规划各层次的内容和深度;衔接地下空间规划与规划主干体系的关系;界定规划当中所需要的各项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意见。
2. 地下空间规划
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及地下空间规划因技术条件所限,在传统的规划工作编制过程中,不管是地下空间各层面规划,其规划技术主要关注于研究区域的平面形式及纸面流程,这对于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建设来说困难重重。由于不同城市地下地质、水文环境复杂,地下空间现状建设的条件窘异,极大地影响着可建造设施的类型、规模和费用,直接决定了地下构建筑物建设状况。这就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地下三维复杂地质环境和规划实施阶段。寻求一个容易理解的用于规划和评估的信息表达方式将是地下空间规划的方向之一。
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未来的核心发展动力,其接受社会技术改变也是首当其冲的。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为地下空间的规划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更加科学的途径。通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地下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对地下各种设施关系进行调控,实现系统最优化,使城市地下空间成为有利于人类活动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要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规划指导。传统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领域已经有一套相对系统的编制方法,而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规划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其编制方法仍需要地下空间规划实践者们进一步研究,更要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随着城市地下空间问题日趋繁多和复杂,获取地下空间数据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将在信息海洋中构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蓝图。反思是为了发现旧的弊端,展望是为了开拓新的方向。当城市从平面向竖向演变时,地下空间的规划不仅连接城市的历史,更通向城市的未来。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未来的十年内必将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广泛发展,在未来城市建设进程中,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贡献更为突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