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起源及其拓展
2019-10-21王小伟
王小伟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实践思想的深究,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近代抽象主体哲学内在理论缺陷的质疑和批判。他的实践观念是以普遍价值为目标的传统,反对唯心主义思想,打开了新唯物主义的独特理论视角。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践哲学传统,将实践哲学问题单向地划在人的政治和伦理思想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似乎与这种传统有点区别。马克思的视角是物质生产实践,因此,我们应该从全面的思维视角出发探究两人之间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拓展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哲学起源 实践思想的拓展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起源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视角。在哲学传统中,“实践”一词的意义发生过许多变化,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指人的政治伦理生活。在这一经典的解释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开创了另一种解释,即实践指是物质生产实践。从表面上看,前一种方式更为强调人的实践生活的价值维度,强调政治伦理生活既独立于并高于物质生活;后一种方式更为强调物质性生产高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 强调物质生活的不可避免性与崇高性。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传统基础。被划分为“在场的形而上学”与“主体形而上学”。主要以解决主客体分离的理论支点要么在超验的理性世界,要么在经验的现实世界。因此,要弄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深入理解其与古代哲学的承继关系。形而上学启端于古代哲学,西方古代哲学中已然包含哲学破解形而上学的思想切入点。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则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前者的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学说则承认作为形式的善包含在作为质料的人之中,人能够通过实施具体的善即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
二、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关于“自由人”思想的认知。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两个论断,但是,亚里士多德看来,他关于“人”的定义,直接影响了他关于人类生活样式的理解。而马克思是普遍的人的概念。所提及的那种有限的和特殊的“人”的概念, 一种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界定人的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似乎秉承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关于“人”的传统理解,即“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是依据自然本性来理解人的。即自由人天生就具有理性的能力,奴隶天生只具有适于劳役的强壮体格,而马克思是从历史生成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即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成其为自身的,自由的、由所有人共同完成而呈现出来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构成了真正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展现自身的理性能力的。
关于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实践领域思想的辩解。亚里士多德行为行动的实践:即创制的、实践的与理论的。政治实践生活作为居间的生活样式, 既高于创制的生活样式 又低于理论生活,正如阿伦特所分析的,与政治实践活动相比,物质生产活动似乎注定有一个缺陷,那就是这类活动一定反映了人受制于自然的性质, 总而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中,理论高于实践,并且,理论与实践之间几乎是相互分离的。
马克思的观点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而被规定的。如前所述,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讨论过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问题“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马克思首次表达了人与物质生产实践的一致性关系:一方面,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必须以自然对象为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物质生产更极大地体现了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在这一意义上,物质生产反映了自然与历史、必然与自由的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拓展
(一)对主客体分离问题的解析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基础是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克服, 这一批判过程也就包含着对主客体分离问题的解决。马克思哲学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来讨论主体与客体的动态统一, 即将哲学理论问题还原为社会现实问题。只有如此, 才能彻底地将问题解决。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批判语境中, 主客体的分裂问题历史性地展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同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工人阶级相异化的历史现实。
(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现出历史性的时间观
时间的理解是对世界认知和讨论现实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将时间的线性与逻辑的线性等同起来,因此,时间便只具有一个意义的维度。马克思的时间观彰显出其不同于以往思想家的特质。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的时间是历史自身的表现方式,实践的目的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并非逻辑式的线性结构。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物质及精神财富等,包括着对过去、当前和未来的三维统一性。基于这样一种更历史性的视角,是一种生命的活动向上的趋势,根本意义即成为人类发展的自由时间。总之,马克思通过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将实践哲学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三) 提倡了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视角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判断,是通过了解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得以形成的。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极大地吸引和鼓舞了年轻的马克思,使其哲学思考迅速转向一种唯物主义。马克思发现要更加科学彻底地批判分析现实,就需要一种更加彻底的唯物主义。随后,他指出其根本缺陷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强调对象性的感性实践活动是现实事物的存在论根据。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改造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阶段,他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结构中的异化现象 第二个阶段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得以实现。这种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了人之存在的社会历史性。通过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发展, 为马克思实践哲学主要立场的确立奠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1888.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