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阅读教学的温度

2019-10-21王欢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放风筝

王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从教学准备的角度来说,认真深入地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正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思路的形成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的,学生知识的增长、素养的提升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正确地解读文本完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背景下,教师如何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进而合理地处理文本,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凭借慧眼识线索

文章一般围绕一定的主题来展开,这个主题就是文章的线索。现在的教材一般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而自己需要解读的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承担着怎样的使命。然后了解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些事情,涉及到哪些人。特别是有些课文不只有一个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时要细心留意,凭借慧眼识线索。

例如我执教的语文S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故宫》一课时我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介绍中华文化,分别介绍了雄伟壮丽的故宫,独树一帜的青花瓷艺,巧夺天工的敦煌壁画,神奇美妙的编钟。所以,我在备课时关注了两条线:一条是作者的参观游览路线,即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另外一条是文化线,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根据文本解读后的这两条线索,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名导游,自己是游客,跟随着导游去游故宫的每一座宫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学自悟。我围绕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教学,分别从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两方面开展教学,重点讲授建筑艺术部分。建筑艺术部分围绕“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开展教学,分别四次回扣这句话,同时还有一条线是文化线,通过龙饰、铜龟、铜鹤感受故宫的文化,最后升华至故宫每一砖每一瓦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我关注学生的朗读,通过学生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学生们真正领悟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们真伟大。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二、咬文嚼字悟深意——触摸语词的温度

如果说解读文本时发现文章的线索是大处着眼,那么咬文嚼字则是小处入手了。“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解读文本时候,需要细读到这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课文中的语言一定有可圈可点之处,课文中值得推敲品味的词语不但是解读文本的出彩点,更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知识生成点。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留心课文中的新词、成語,留心前后重复出现,或者互相联系的词语,往往这些词语要么是伏笔、要么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我执教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半百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通过一次次的“旋转”,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

三、涉水深者观蛟龙——探求深度挖内涵

“涉水深者观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文本就如一片汪洋,既有深水区,也有浅水湾。如果老师仅仅带领学生在浅水区止步,满足于得到小鱼小虾,无益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过分依赖教参,课文粗疏地读过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现成的教参中寻找现成的教法。教师读得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生就很难说有大的收获了。当学生在学习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怎么能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这堂课相对以往的课是一次超越。他把读和写融为了一个课堂。这节课虽然不是他新作的课,之前我也读过这节课的课堂实录,走进他的课堂确实能发现只读纸质课堂实录更多的东西。通过王老师的课后分享得知,王老师的课有月文化的支撑,清幽旷远——让学生得文本之意,万川映月——让学生得文本之言,景事交融——让学生得文本之法,天心月圆——让学生得文本之神,学生学语文,得意得言得法得神。

王崧舟老师的课注重整体设计,全课围绕“千江有水千江月”展开多维阅读。多视角解读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王老师以一个“月”字贯穿始终,体现了诗意语文的本色。

四、千江有水千江月——形成个性的见解

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读者对话,适当地参考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博采众长,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不能人云亦云,在解读中不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个性的见解,为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体验,老师必须先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还是以《故宫》为例,我在教学时贯穿了文化线,在课后评点时,有老师认为我对文化的解读过于狭隘。诚然,故宫的壁画里有文化,殿檐斗拱里有文化,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可能将文化讲透。文化要不要涉及,那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单元的主题就是中国的文化,一节课下来留给孩子们什么,在他们的心中能积淀什么,这是每个语文老师要思考的。对于文化,结课时我是这样说的:故宫里的每一瓦每一砖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一言蔽之,直指单元主题。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猜你喜欢

放风筝
放风筝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