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材留白处的精彩

2019-10-21钱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文本儿童

钱芳

新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写中留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也为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这也是新课程与其他读物的不同之处。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也就是说教材只是通过教学才能被充分激活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这个激活的过程决不能由教材自行完成,它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而实现的。要使一本教材处于被“激活”状态,就必须对教材的留白处进行再寻找再创造。赋予教材留白处以生命和精彩。

一、在教材留白处寻找儿童文化的精彩

许多《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它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那么如何使儿童文化在这些教材的空白处得到充分的体现,去寻找精彩呢?

1.利用课堂资源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首先是角色互换。我们的教材不是处于儿童的客观存在,而是与儿童日日相伴的一个亲密朋友,当学生在与这个朋友交流时会生成课堂资源,这一资源就可以让儿童通过角色互换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在“老师,您辛苦了”这一环节,我根据教材已有的内容——“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大家,说说你的感受。”随机生成了角色互换扮演的环节——“请你来扮演老师,处理一些日常班级事务,老师现在是一名学生”,当学生在换位体验时,他们有了很多的感受。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懂得了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其次是角色扮演。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不给邻居添麻烦》,在“有了麻烦怎么办”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做到互相宽容、理解、谦让,当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可通过民主解决。

2.利用文字和图画让儿童与文本对话

教材所设计的单元主题,或显或隐的主体都是儿童,如三年级下册所设计的单元是“我的邻里生活”、“我的成长与学校”等。处处体现一种儿童文化。每一课的学习,都是儿童在倾听教科书这位朋友说话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创造性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这位朋友。

如《有多少人为了我》,这课的教学是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儿童走进普通劳动者的世界,理解他们的辛劳。在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画一画。画爸爸或妈妈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先从自己身边的亲人开始体验。然后写一写,写一首小诗《假如》,假如自然水厂的工人都停止劳动,我们——;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来上班了,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感受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关系,体会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二、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留白处的精彩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用生活创造教材。把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相互结合。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区创造教材留白处的精彩。

1.寻找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精彩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在学校调查中,学生发现不爱护公物的行为很多:把垃圾桶踢翻、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厕所抽水马桶经常坏……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一个班级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让学生所调查的现状有所改观,我就让学生利用好红领巾广播的机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爱护公物,从身边做起”,再让学生给校长写一封信,希望学校能出台一些保护公用设施的措施。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要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上学期的第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了,有一个同学没带书,同桌竟然不愿意共同看一本书,原因是该学生上节课没借橡皮给他,当我询问原因时同桌是振振有词,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课“同学之间”提前放入这节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留守儿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