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10-21汤正霞
汤正霞
摘 要:随着近些年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教育不断改革,在新的课标中要求学生要有自主探索、发散创新,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思考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不限制与老师的方法之中。数学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要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意识,自主探索新知识,使同学们能够自主的去钻研、发现、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培养方法
引言:
在新的教育纲要中指出,在新的教育改革中,要改变课程的传统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接受知识,机械练习的学习模式,教育学生要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要着重锻炼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收集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转换传统的教育思路,在今后的教育中要思考如何提升学生自发性学习的意识,特别是数学老师,不能单一的交给学生计算的方法,要从问题的源头启发,遇到一道题不是一味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首先要分析问题接着在进行计算最后要进行检查验算。这都是教师所要考虑的。
一、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
自主学习是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教育方法,老师作为引导者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自发性的学习行为。这样学生在教育工程当中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自觉性的主动进行思考的行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的适应教育改革,提升自己的知识面,要明确这一观念。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办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目标。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会影响整体的进程,有时可能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教育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没有效果就有所懈怠,否定我们之前的成绩。一线教师要坚决的贯彻落实新改革的基本思路。利用好一切机会抓紧学生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水平,还有教育方式方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乏味和单一的,对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严谨、繁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加自发性的探索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指出:“有利于学习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还有心理的自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能够自发性的独自思考、獨立探索的行为习惯,不能像传统教学将知识古板的教给学生,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以问题的形式来不断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老师要把古板数学问题转换成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比如:有一路公交车从始发站出发依次经过11个公交站,请问公交车从开始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有多少种乘车路线。
老师:我们遇到问题首先要把问题转换成我们现实中自己所熟悉的场景,我们把公交车的行车路线看成一条线段,每一个公交站看做是线段上的点,这样问题的实质就成了线段问题。
因此把书本上的文字性问题转换成数学性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就会高涨,然后画图进行研究。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才会有动力进行探究。老师要把文字性的问题转换成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以此来不断刺激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就在身边,结合生活教学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就会更容易解决问题。
三、科学性的导入新课程,刺激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加入新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新课程的导入能够更加有效率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好奇心,具体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第一、复旧引新。想要接受更高档次的新知识,那么旧知识要非常的牢固。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从简单的原有知识出发,引导出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学习新知识。
第二、以试迁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要把书本文字性的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老师要精心的设计情境,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知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以问迁新。科学有趣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发性的去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独立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学习能力是新时代的通行证,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驾驭知识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想学、乐学、善学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云锋.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学),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