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

2019-10-21阿曼古丽·衣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策略

摘 要:《中国文学史》课程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课程,它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读写与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的策略,以供诸位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教学效果 策略

《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辩证法独立阅读、分析及评价中国文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与审美素质。但从当前高校《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实际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学生对文学史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文化与审美素质参差不齐,文学阅读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退化,不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等。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情境激趣

《中国文学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及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学生注重技能证书的考取及学分的获得,并将其余的大多时间花费在娱乐活动及网络上,对学生来说,文学作品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二,教师对文学史、文学作品的阐释方法较为单一,重视对作品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及作品艺术特征的机械性讲解,而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导入教学[1]。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的形成。大量研究与教学实践证明,情境创设法对激发学生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可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学,一方面,提高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诗经》写爱情,至于爱情,它讲述了距离爱情最近的鸟,也讲述了距离爱情最近的草,而这首诗你们都曾学过。以“爱情”及学生学过的诗引入教学,可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对《诗经》的讨论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

从当前高校《中国文学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间缺少良性互动。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教师授课时,往往采用“讲授法”,只重视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文学辉煌成就和基础发展线索、代表作家、重要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等内容的讲解,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充分融入课堂。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注重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学游戏作为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对加强师生互动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教学游戏。例如:2019年4月份,我在“大禹治水”,“离骚”和“阿Q正传”教学中,给学生安排了表演作品里的角色,他们准备得很充分,并利用桌椅、讲台、投影仪等课堂工具和自己的各种服装表演得很热情。从此以后,他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都会积极思考并主动讨论能不能用这部作品里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及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点的机会。学生为了能表达最好的自己,基本都会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而投入到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中[2]。

三、渗透爱国教育

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整体分析,我们可知,大多作品都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如屈原《离骚》、辛弃疾《九议》、岳飞《满江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一多《红烛》、老舍《四世同堂》、鲁迅《药》和莫言《蛙》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对文学知识的讲解与及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上,并未给予作品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过多的关注,没有真正发挥出文学作品的功能与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借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学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例如,在《离骚》教学中,以爱国为主题、以各路名家对屈原的评价为主要内容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对屈原的人物形象、屈原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离骚》中表现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同时,向学生介绍《离骚》的当代价值,让学生将古代人的爱国情怀与现代人的爱国情怀进行对比,逐渐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强化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的教学环节,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采用句段仿写、想象描写、留白拓展等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强化写作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茅盾在《子夜》中,应用了逐步皴染的方法重笔描写了吴荪甫的人物性格,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剖析其人物性格,再在学生了解逐步皴染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描写人物性格的重要句段进行仿写,然后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其他人物进行想象描写,最后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做形成性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中国文学史》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同时,组织交互式的教学游戏活动,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借助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建立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多元化的方式强化写作训练,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从容.新课程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8(10):179-182.

[2]王平.“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55-56.

作者简介

阿曼古丽·衣明(1982.1—)女,维吾尔族,文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策略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我的手机在哪?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