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10-21庄爱平
庄爱平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它是学生在本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融入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史的融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地方史资料搜集要注意其适用性和严谨性。可采取选择性融入、世界史教学融入。
关键词:地方史 中学历史 教学 融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了迫在眉睫之事。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它是学生在本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家国情怀是这些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怀,就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更感兴趣,因而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融入就能帮助学生从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爱,上升到对国的爱。[1]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谈谈关于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以和学界交流。
一、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重点突出的就是对于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视,这是“文化自信”战略条件下历史学科教学的客观需要。实际上作为叙述而出现的历史是具有明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历史在追忆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发展脉络的过程中很容易强化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地方史的融入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素养的提升。例如,讲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这一課时,课标要求要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笔者就适当引入了闽侯大湖战役的内容。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了解到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后福州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奋勇抗敌的精神。尤其是闽侯大湖战役中,抗日军民坚持作战7天,歼灭敌人600多人,是日寇入侵华南以来最惨烈的失败,大大鼓舞了福州军民的抗日斗志,从而进一步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后来福州市政府在每年的4月21日沦陷日这一天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耻辱的日子。有的同学课后说“老师,我终于明白每年4月21日拉响防空警报的深刻含义了,也更爱自己的家乡了”。
2.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来看,2018年10月新发布的《福建省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在确定2019年福建省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关于历史学科试卷知识内容上就把地方史课程包含在中国史的考查范围中。以考促学的方式也为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的融入提供了可行性。另外,一些历史专题式的教学也非常有利于这种融入。例如,在讲授民族政策时,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民族、宗教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若能以当地的少数民族发展状况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教学,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二、地方史资料的搜集和整合
所谓的地方史,指的是把某一个特定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当地各种史料进行的历史研究。[2]把地方史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地方史资料进行搜集和整合。
1.注重地方史资料搜集的适用性
笔者曾经所在的学校是福建省闽侯县第四中学,隶属福州市,学校坐落在美丽的闽江之畔——闽侯县白沙镇。白沙镇溪头村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文化遗址,作为闽侯县的四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水陆交通穿镇而过,成为福州经过闽北通往外省的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赋予这座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都为地方史资料的整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当然,就整个宏观的中国历史而言,福州、闽侯白沙可能微乎其微。但即便如此,能整理出来的地方史资料还是数不胜数,所以选用的时候还是要注重跟教材的体例相对应,注重适用性原则。例如福州地区选用的高中必修人民版教材是由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部分组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通史体例。这样,在对地方史资料进行搜集和整合时就要注意尽量与教科书的体例相结合。
2.注重地方史资料选用的严谨性
地方史的资源非常丰富,可能是一些一手资料,也可能是口耳相传的二手资料。这就需要选用资料时睁大一双“火眼金睛”。例如笔者在八年级下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这一课时,想以白沙镇新坡村古民居为代表,给学生们整理一些家乡与近代中国有关的建筑物。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古民居建筑材料的由来以及建设这么庞大工程资金的来源,当地说法不一。综合考虑,最终就把各种有关的材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做判断,而不做任何评论,以保证对史料选用的严谨性。
三、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做法
1.选择性融入
选择性融入看似简单,其实它是建立在对教材研究充分透彻和地方史资料整理足够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有选择性地“信手拈来”。例如在讲授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从白沙镇作为闽江边工业重镇的崛起来折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备课的时候,笔者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先搜集建国初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料,再搜集白沙镇周边企业的资料,了解它们建厂的历史背景,企业发展得状况等等,经过深层加工后,上课时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另外,这种融入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练习题中体现。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明《八闽通志》载: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3]根据材料可知,永嘉年间中原人民南迁福建的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当然,融入的过程要做到主次分明,一节课可融入的不能超过两个,也不能每堂课都用,更不能把地方史完全取代教材。如果教材中已经有非常典型的例子了,那还是以教材的为准。
2.地方史也可融入到世界史的教学中
因为是地方史,所以很多人可能直觉反应就只能用于中国史,世界史跟地方史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加密切。地方史也蕴涵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所以在世界史的讲授过程中也可以大胆地运用地方史的资料。例如笔者在讲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课,涉及到原产美洲的重要农作物甘薯时,就大胆引用了福州人陈振龙与甘薯的故事。甘薯的引进体现了世界范围内联系的密切,同时甘薯作为高产农作物之一,既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又改变了农作物的结构,更是为困难年代人们解决温饱问题做出大贡献,福州人陈振龙功不可没,所以他被誉为“甘薯之父”。
总之,地方史资料选用的好,不但会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好补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更符合当前历史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梅.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实践[J].科学咨询,2010(11).
[2]岳迎雪.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与创新,2018(4).
[3]曾江.闽侯简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