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条件性探究

2019-10-21裴景旺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定义条件

【摘要】:我们生活接触的所有概念及事物,没有哪样可以把艺术定义进去,反而或多或少会成为艺术的一个条件。所以我们做的不是艺术,是在做艺术的条件。艺术家应该被称为艺术条件家,艺术作品应该被称为艺术条件作品,这样艺术就不会离我们太远了。绘画、诗歌、舞蹈等艺术领域,涉及这些领域的人被称为艺术家,艺术包容性太强,浑水摸鱼的人也大有所在。所谓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在为艺术这个概念提供条件,没有哪个人或者作品可以概述艺术,真正的艺术尚未到来,真正的艺术家也尚未到来。

【关键词】:艺术 条件

1、艺术的模糊性

精神产物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产物都是艺术 娱乐方式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娱乐方式都是艺术 历史纪实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纪实都是艺术 表现主义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表现主义都是艺术 个性语言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语言都是艺术 创新可以是艺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艺术......艺术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当然什么是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我们也没有概念,但是在审阅艺术作品时却私自带有准则的进行判断,含糊不清的进行描述。

现当下绘画中,一张作品要从语言、题材、内容、形式、材料、技法等多种方面进行考虑,也就给艺术作品定下了条框规则,最终制造出来的就像应付考试,只要熟练掌握这套规则,便可以在“艺术家”的世界里有一席之地。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看一个四岁男孩画标准的裸体姑娘时也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两种印象程度相仿,你若判定哪个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时,就需要把所谓的艺术规则掺入其中,这时面前的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摆在面前的只是两张颜料堆积的亚麻布。我们不能给艺术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真正的艺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福尔克尔特(folgeldt)在谈论艺术作品的道德问题时,坦然的说我们不应该对艺术提出道德要求。他还举例说:“如果我们接受应该对艺术作品提出道德要求,那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就不符合优秀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艺术包含了道德和非道德,延伸出去,艺术可以包含人类所有的文明,真正的艺术就应该满足艺术史上的任何一个条件,而不是用某一个条件来定义艺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米勒等人的作品,具有历史价值与创新价值,他们或记录、或延续、或拓展了某个领域或者观念,但是反过来,这恰恰不能作为艺术的概念。他们作品或者观念的存在,只是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条件,并不能代表全部。

2、艺术的包容性

艺术是一个无限集,可以容纳任何东西,也可以把任何东西剔除,与之外的任何一个领域,终将会发生碰撞。

西方早期的基督教艺术,绘画内容基本都是在描绘圣经,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群众认为描绘圣经的内容并且宣扬基督教的才是艺术。13世纪左右,文艺复兴出现,宗教题材被扩大,人文精神开始蔓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不再单纯描绘圣经,转而面向了大众,而且绘画的造型透视极为准确,这个时期描绘人性崇高的价值并且造型透视精准的才被认为是艺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矫饰主义不满足于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气,在艺术中增添了很多负面内容,这些内容也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并认为这也属于艺术。17世纪到18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以华丽著称,艺术不再严肃沉重,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地区的巴洛克各有特色,但是都与宫廷有关,装饰性、华丽性、律动感成为当时的绘画艺术标准。18世纪新古典主义出现,历史重新被提炼出来,并转化艺术的风格,一洗巴洛克的浮夸,对美学的追求变成了理性严谨,深邃的背景中凸显出主要人物的风格被大众所喜爱。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到达了巅峰,光线不再单一,反而朦胧不定,画面充满诗意,对人性的挖掘使人产生联想。到了19世纪4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寫实主义,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身边的生活琐事和风景,以逼近自然为主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中叶,印象派把古典完全抛开了,极力的追求光线与色彩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逐渐的也被大众所接受,成为重要的绘画风格。20世纪之后,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谱艺术、行为艺术等接踵而出,都在追求创新,大众的接受能力更强了,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可被接受甚至被推崇。

这么多派别和主义都曾被称作为真正的艺术,是艺术的含义在不停的改变还是这些只是促成真正艺术到来的一个条件呢?我想真正的艺术尚未到来,来的只是条件,我们是在为真正的艺术做条件。

3、艺术的延伸性

“艺术作品”,要么在取悦他人,要么在表达自己。在欣赏所谓的艺术作品时,你就是那个被取悦的人,可能你很开心,感觉自己被那张作品完全吸引了。换到其他物体上,被一只特别萌的猫咪吸引,你不能讲这只猫就是某人的艺术作品,那是一个切实存在的生命,当然你也可以私自把这只猫定义为艺术作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何况,现在所谓的很多艺术作品,大众根本没什么感觉,甚至索然无味,但是“艺术家”讲的多了,特别是地位高的人认为这是很好的艺术作品,大众也就随声附和了,大众的思想总是会被心中的上层人物所左右。我们没法用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的作品下定义,也不能私自用自己的感觉给艺术下定义。

“艺术”就像树根,不断伸出须根进行试探,哪个地方水分充足,其他人就会蜂拥而至,但须根总会变成老的树根。艺术就是具有这种无限的延伸性,延伸出来的都是条件,终点处才是真艺术。我们的目光有限,不能看到终点处,或许根本就没有终点,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延伸的过程中妄下断论。托尔斯泰用食物作为例子:我们在研究食物时,谁也不会想到用吃食物所得的乐趣来确定食物的定义,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味觉的满足不能作为定义食物价值的依据。同样的,艺术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因而我们不能用这些感觉反过来定义艺术,况且我们只有很少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论文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01.

【2】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02.

作者简介;裴景旺(1995.03.03),男,汉,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定义条件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定义“风格”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