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角下学生“四个课堂”内容设计优化研究

2019-10-21肖海宁姜运亮

科学大众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

肖海宁 姜运亮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四个课堂”结合现代教育平台,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适应新工科发展规划和需求。文章从新工科视角,提出以理念的率先变革带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针对学生“四个课堂”的内容进行设计与优化,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工程教育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四个课堂”;教育

1    新工科概念提出背景

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以“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为应对这些挑战,适应国际大发展的趋势,我国在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这一概念。从内涵上讲,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在这一词中,“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不能脱离“工科”,又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2    新工科视角下的人才素质标准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应该达到怎样的人才素质标准才算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个素质标准的确定需要结合新工科的特点和要求。根据新工科专业的特征,满足要求的专业应该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这样的专业往往是源于传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产业的跨界整合,因此与之对应,在新工科视角下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相应标准要能充分考查学生智育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综合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要素,将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领导力作为人才能力评价的重点。学生应该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专业基础、创新创业意识、跨学科交叉融合、全球视野、个人素养、沟通与协商能力、工程领导力、计算机能力等。

3    新工科视角下学生“四个课堂”内容设计

为培养新工科人才,要研究建立“四课堂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四个课堂”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组成的“第一课堂”;校园文化代表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组成的“第三课堂”;网络世界引发的“第四课堂”。

3.1  第一课堂

课堂学习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人才素质的主渠道。在新工科视角下,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更加全面、交叉融合的新型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能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培养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见识广、情商高,适应性强的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增加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实用英语等方面的知识,方便同学建立国际视野,适应融合发展。

3.2  第二课堂

课堂学习不是高校生活的全部,在上课之余,高校校园本身沉淀下来的历史底蕴、特色,带来的独特的文化气质、种类繁多的名师讲座、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主题鲜明的党团活动,都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这就是高校的“第二课堂”。

从新工科的视角下,校园文化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块的优化,一方面是要发挥文化校园生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航气质或者蓝天精神。另一方面是要体现出第二课堂相对于比较严谨、系统的第一课堂的自由度和独有校园硬件资源。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继续推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丰富各式各样的竞赛内容和构思不同方向、适应未来的新点子,促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开阔视野,自主学习知识,形成竞争和合作意识。

3.3  第三课堂

校园不是封闭孤立的存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更不是仅由设计合理的课堂知识和具有局限性的校园活动就能组成的。工学结合、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毕业实习等各类社会实践,是高校工程教育的“第三课堂”。

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应该能够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与校外高水平企业的交流和对设施的不断更新,尽可能地为学生增长见识提供机会。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走出去,为学生企业实习提供更充足的信息和更便利的渠道。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建立与新兴企业的长期沟通与合作,开拓与行业相关的其他企业的实习途径,比如:华为、腾讯、京东这样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产业为主的浪潮企业;抑或是无人机、航材所这样的同专业但相对比较新兴,适应科技发展潮流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社会、到了解自己、再到渴望进步。

3.4  第四課堂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呈蓬勃发展之势,可以说是最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时代、新工科的产物和资源。其因为接触的广泛性、资料的实时性,强大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带给人们的变化和帮助是难以想象的。利用网络媒介,学生可以有更多途径和兴趣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信息资源。学校可以更多地在学生中推广有益于学生学习、开阔视野、了解职场、感受人文魅力的学习和生活平台,有方向地引导学生自主地使用这一资源。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也能拉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方便树立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老师本人参与的一些网络课程录制视频也能以更加自由、可接受的方式进入到学生的视野。这是对第一课堂相对比较枯燥、单调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

[参考文献]

[1]王淑坤.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9(2):33.

[2]祝德义.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9(2):65.

[3]张小钢.新工科大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J].教育教学,2019(3):77.

猜你喜欢

新工科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