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景德镇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2019-10-21薛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同国家或民族通过口头或技艺不断传承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作广义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的集成。陶瓷是物质的艺术,其最终表现形式也是物质形态,但是,在以往的研究和描述中,学者容易忽略掉陶瓷的生产过程、技艺表现、以及动态的陈列和展示,进而使得对陶瓷的研究和展陈陷入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本文从当下景德镇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出发,探究传统手工陶瓷的生产的继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动态的视角展示陶瓷的形成和背后的工艺流程,探讨出一种全新的陶瓷工艺保护和展陈方式。
【关键词】:非遗 传统陶瓷工艺 继承 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传统的口头文学作品以及作为其表现主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工艺、曲艺、书法、篆刻、舞蹈、音乐、戏剧、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陶瓷生产工艺属于第三个范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性
我们既需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抢救,同时也需要突破特定时间、局部区域甚至个别行业门类的关于“非遗”的限制,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所有成员有广泛影响力和覆盖率以及关注度和广泛适应性的“非遗”。
2、非物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人的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性和人的遗产,包括相关的经验、技艺、精神,其特点是展示方式灵活,变化范围广。重点强调其非物质的属性。当今社会,避免非遗的过度物质化包装、突破物质形态的桎梏,是尊重自己民族先辈们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3、文化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教化大众、陶冶人心的“礼乐”作用。就拿陶瓷的生产工艺来说,其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过程,记得老师之前说过,当你心烦的时候就去拉胚,坚持半个小时,立马就会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在当下物欲横流、功绩主义盛行的时代,“非遗”的申报变成了一商品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主动关注“非遗”?
二、传统陶瓷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一)、主要表现内容
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的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7。
2009年10月,“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已通过相关领域不同专家的评审,正式代表中国非遗库申报联合国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名录”。
陶瓷手工艺的作品是创作人思想和汗水的结晶,他们通过对泥土的加工塑造与相互之间的感应,诞生的艺术作品凝结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与对泥土的热爱之情。在创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充分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美的热情统统注入一件作品之中,用自我的表现方式加以实现。其最终作品也是一定时代社会背景的写照。
手工制作的瓷器与流水线或者模具所加工而成的作品相比,他是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制陶人表达了自己对陶泥的本质的尊重。流水线产品不过是对一件东西的简单复制,没有任何灵动的创造性与情感的表达。虽然在产量方面,手工制作的效率毫无疑问无法与流水线制作的速度相比,甚至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规整度也与工业化产品相差很大,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方式就是应该被淘汰。
未来陶瓷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第一,它需要立足于传统陶瓷技艺的精华之上,第二还需要结合现代的大众审美需求,第三,他还要求融入个人的特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将景德镇陶瓷技艺发扬光大。
(二)、传统制瓷工艺特点
1、分工详细,环节众多
景德镇素有“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说,手工制瓷工艺汇集了南北东西各大窑口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行业门类分工十分细化,专业化程度之高更是其他窑口所无法相比的。最晚到明清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分工已经相当完备,修建了各种各样的制瓷作坊:有粉碎陶土的作坊,有制作釉料的作坊,有专门生产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画彩、上釉的作坊,有加工木柴的作坊,还有制做匣钵的作坊,以及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船木作、大木作等等。其中,核心坊区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2、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景德镇自中唐时期开始烧造瓷器,北宋到元代是其快速发展时期,明、清时期,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成为全中国的制瓷中心。作为一个陶瓷文化贯穿始终的瓷都,瓷业文化习俗是景德镇历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宋代已经出现的"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壮观景象,则标志着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随着御窑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地带的规模较小的作坊都集中到了城区,形成众多的集约化程度颇高的手工业工场,“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覆灭之后,民国时期的景德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产自由,这一时期的瓷业习俗具体表现在客籍瓷商队伍的发展壮大及瓷庄、瓷行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独立的瓷号,他们充分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商贸联系,也主导了景德镇瓷器行业的运输和销售。
新中國成立以来,随着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环节及相关器具和设备被淘汰。传统技艺仅仅得到了部分的保留与发展,不少重要的、复杂的工序环节最终流失或消亡的无影无踪。
(三)、发展现状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技术积累,分工日益细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手工工艺生产体系。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观念、新审美的出现,传统手工制瓷的工序发生了改变,瓷业习俗和工艺传承逐渐淡化。
1995年以后,由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景德镇十大国有瓷厂纷纷解体,传统制瓷工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制瓷的工艺和水平一直都还停留在小作坊时代,瓷器生产整体水平下降,并且已经不能成为景德镇主要的经济支柱了。大规模的工业制瓷虽然被淘汰,但小型作坊和私营企业则继续维持着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技艺虽然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那些古代瓷业生产的印记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一些遗存则随着城市的建设而彻底消失。
近年来,随着古窑民俗博览区手工制瓷工艺保护传承中心的成立、历代古窑复烧、三宝国际陶瓷村的建设、陶溪川文化交流基地等陶瓷文化产研基地的对外开放,景德镇历史上曾经逐渐模糊的制瓷印记又渐渐地回到人們的视线之中。
针对危机,我们可以从生产性保护入手,完善目前景德镇手工制瓷的文化生态环境。利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来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以期达到使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单单是为了保护而去保护,更不能像培养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保护非遗工艺,而是应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进行保护,以生产促进保护,以保护发展生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结论
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具有底蕴深厚、历史悠远、技艺精湛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面前,似乎不再具备往日的优势,景德镇当下的手工制瓷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瓷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有序,生生不息。历史的发展表明,地域文化因素对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体系、传承方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地域文化变迁的形势下,其传承体系、方式与内容发生了新的变革与创新。
一直以来,人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之上,而对深居其后的文化空间因素往往关注度不够高。在当代手工制瓷技艺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文化空间的准确把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度追求速效和规模化,一度偏离正确方向。巨大的文化反作用力和产业惯性使得近二十年来,陶瓷产业发展止步不前,陶瓷文化聚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逐渐恶化,使得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非遗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验证明,陶瓷产业与文化空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空间环境的良性发展,陶瓷文化的聚落也不能脱离产业环境独立存在。只有群策群力,加大对传统制瓷工艺的保护和支持,注重产业化和手工生产的辩证关系,加强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记录和传承,瓷都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简介:薛冰,男,1991.12月生,汉族,河南焦作人,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文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