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去安全感”下的阅读教学革新

2019-10-21邹思源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邹思源

摘 要:安全感是人继吃饱穿暖的生理需求之后的第二大刚性需求,其狭义在生命存在的“安全”,广义则亦包含生活体验与大脑思维的“安然”,所以,人会本能地在阅读活动或者其他一切活动中规避紧张而趋向放松,也即“懒得动脑筋”,加之依旧以教师讲析为主的现阶段阅读教学方式,学生便极度缺乏具有自主性及应对思维挑战的意识和能力,其阅读能力及从此中获取的精神营养亦便无从谈起。因此,本文便就此“小学语文‘去安全感下的阅读教学革新”话题做出另辟角度提问、课文解析与课文看待并重、组织对立争辩此三大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去安全感”;阅读革新

经典诗文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而由于诗文晦涩难懂的文言语言形式,教师讲析亦便成为最为稳妥、安全的教学方式,由其惯性延续至今而成为难以消除的教学顽症。但此教学方式显然并不再契合现阶段多以白话语言呈现的语文内容、现代学生开放灵活的特征与需求,以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小学语文阅读必得完成“去安全感”的使命,其才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重生、革新与进步。而具体的革新方向和措施则可依循以下三点。

1.另辟角度提问,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针对文本内容的解析,也即“使学生能够真正看懂、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对此,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自主讲解灌输为主,学生提问为辅的方式,并易使提问点紧扣课文内容情节,以让学生易于回答、给其自信,同时防止节外生枝,促进教学任务顺利的推进与完成。但学生此时的回答必然以文本为依托,甚至所回答结果会呈现出由内容至语言向文本的全面摘取或模仿面貌,其自主性思维与自主组织“陌生化”话语的能力的提升亦便为妄谈。因此,在以文本解析為基点的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深入文本,而多另辟角度进行灵活化的提问。

例如:在《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文本结构是教师在“使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点上所必触及的一个点,在这里,教师则惯会向同学们发问,让其进行紧扣文本的概括与总结,从而得出诸如“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沙地看鱼此作者与闰土在相处阶段所共谈到的四件小事”的结论。但此是学生皆可通过简单的文本整合得出的结论,因而其思维依旧在“舒适区”。所以,在对此处的处理中,我便将此问题转变角度变化为:“作者为什么要挑这四件事进行叙写,而不是他们所谈到或经历的其它事?”“在文章开头与文中皆提到了刺猹的事,为什么这件事作者要重复书写?”这增加了问题难度,使同学们失去了安全感,但能够真正唤起其自主、深度思维,在基于文本所述而又高于文本所述的视角下,自主进行陌生化的语言组织,得出诸如“因为这四件事最让作者印象深刻”、“这四件事最能够说明少年闰土的聪明、勇敢、勤劳、机敏等品质”等的结论,从而潜移默化提升其思维及阅读能力。

2.课文解析与课文看待并重,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在针对文本进行解析、即明晰“课文想对我说什么”的问题之后,在文本主动性看待立场上的“我想对课文说什么”的问题普遍被师生所忽略,此问题是学生以文本为契机,而又脱离文本以回归、反思自身,形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独立思想价值观的过程,是阅读发挥“育人”功能的形式和表现。

例如:在《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在上述通过另辟角度的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文本解析之后,为激发其主动性的文本评价与看待,我则让同学们去重复阅读文本最后两段,去体会“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此两句话,结合对自己童年伙伴的回忆,谈谈在文学作品或者显示生活中常见的“多样形态的生活”与“离别”话题。这便需要其脱离教师信息全面讲解与文本的舒适区,自主进行思维与情感的建构、自主组织语言,得出诸如“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方式,见了离别,再见时物是人非,这是生命的常态”等的“我想对课文说些什么”问题的结论。这样的阅读便是真正“育人”的阅读。

3.组织对立争辩,以去文本安全依托

通过上述课堂提问、课文看待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是课堂对话形式之二,而还亦应有生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思想情感的碰撞,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真正开拓出广阔的成长空间来。因此,教师应视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组织对立争辩活动,以在激发课堂活力的同时,去文本安全依托而形成“多元并存”的个性化思想局面。

例如: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桑娜和其丈夫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问题,同学们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同学说:“桑娜家已经有五个孩子,加上桑娜和他的丈夫一共七口人,全靠他的丈夫养活,艰难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如果再收养两个孩子,那简直是雪上加霜。”有的同学则说:“如若不收养,那两个孩子就会被冻死、饿死。”有的反驳道:“就算桑娜家不收养,其他家也会收养,所以应该先把孩子抱走,让别人来领养。”......对此,我则展开了一场以“应该收养——不应收养”为主题的辩论,来使同学们在道德与现实窘境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充分的表达。此时,全体学生的活力便将达到最大程度的迸发。

总之,“去安全感”即是去掉学生思维惰性与趋易性,而通过给其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回归自身的机会与相互探讨的平台,极大激活、深化其思维,从而实现阅读所具有的知识、道德、能力教育能诸方位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昌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61.

[2]陈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88+9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