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与绘画心理研究
2019-10-21徐缪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对内容丰富、色彩多样的美术作品非常喜爱,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以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绘画心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的绘画心理特征,然后总结了绘画心理和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 绘画心理
一、研究学生绘画心理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正在逐步推进,但是不少小学美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全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主要在于不关注学生美术教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绘画心理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特定教学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特性,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建合理的教学环境,同时认真、全面的分析学生的绘画心理,对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的绘画心理分析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是主要目标之一,教学不能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或者是让学生一味模仿进行绘画创作,而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方式往往在此犯错误,常常用画得“像不像”去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长此以往,学生就认识不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小学生的绘画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绘画是探索未知的过程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绘画的色彩、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直接的视觉刺激,学生看到后会产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教师应该了解到,学生看到太阳、植物或者外面的车辆时,就会想到如何去画它们,而教师在教学时会教授學生怎样去画,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绘画完成,对这些事物充满了兴趣,会带着主动探索的心理去完善自己的画作,在绘画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情感,让画作能够更好地还原真实事物。教师教会学生用一种方法绘画后,学生就会渴望掌握其他绘画方法,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绘画心理后,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绘画就是做游戏
美术课堂教学往往是比较轻松愉悦的,教师介绍基本知识后,会带着学生欣赏优美的画作,或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去绘画,课堂氛围整体比较轻松愉悦。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绘画实际上就是在做游戏,例如在填充色彩时,学生会天马行空,将图画随意填充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又或者在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时,学生首先会在脑海中构想一下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特征等,然后随意用线条组合,即使画出的图画和实物有所偏差,学生们也会感到开心愉悦,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画作拿给同学或者老师看后得到鼓励和赞许,更能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绘画心理和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利用学生的绘画心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方法和技巧。
1.改变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导入一般是教师介绍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导入方法缺乏新鲜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这节课我们先做个简单的小游戏,你们手中有没有铅笔?
学生:有铅笔!
教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铅笔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这节课你们知道要用铅笔来干什么吗?
学生:用来画画!
教师:对,铅笔是用来画画的,但是这节课我们来尝试一下其他画画的方式。请拿出你们的卷笔刀,用卷笔刀削铅笔,注意尽量让铅笔屑连贯起来不要断掉。
(学生们用卷笔刀削铅笔)
教师:好的,我看到同学们基本上都削出了不少铅笔屑,请你们把铅笔屑收集在一起,然后把你们的双面胶或者浇水拿出来,将铅笔屑粘贴在纸上来作画,你们可以自己决定画什么画,可以画树木、花朵或者天上的大太阳。等同学们都画完以后,我们再来比一比谁画的比较好。
只见学生们用铅笔屑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充分发挥出来,有的学生组成了太阳和云彩,有的学生组成了花朵和花盆,有的学生组成了一只小兔子。学生们的画作内容多种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课堂教学结束的前十分钟时,教师到学生身边观看学生的画作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们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都非常高兴和激动。
2.对美术教学过程的分析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并且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用更加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制造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强制学生去画某一类事物,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绘画能力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四、加强美术教学的思考
第一,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绘画能力和发散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双重提高的目的。游戏形式的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感受绘画的乐趣。
第二,可以通过创建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抽象思维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第三,要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绘画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作画的材料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非要用笔在纸上作画,学生也可以用捡来的树叶做拼贴画等。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恰当利用学生的绘画心理,明确教学目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胜.小学美术第一学段学生绘画心理发展及其综合技能训练[J].中华少年,2017(26).
[2]罗名清.浅析儿童绘画心理学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开展的必要性[J].祖国,2017(17):286-286.
[3]顾凌燕.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7(18):210-210.
作者简介
徐缪(1991.08—),女,汉族, 四川成都市人,文学学士,中学美术教师,从事中学美术教学,主要从事小学、初高中国画教学,毕业院校: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