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神梗 草根IP背后的商道
2019-10-21秦言
秦言
“来了,老弟。”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如果你完全不明白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恭喜你,你可以拥有一个平静祥和的人生了。而前一阵儿懂懂笔记周围有不少朋友反映,已经被这两句充满魔性的网络神梗洗了脑。更有朋友这一段时问连群里好友转发的短视频都不敢打开,唯恐里面突然冒出大婶那充满喜感的面庞:“来了,老弟”(作抓狂状)。
或许,大家对于很多网络热词(梗)并不陌生,无论是锦鲤、skr,还是“好嗨哟”和“来了,老弟”……有些来自民问达人的脑洞,有些则是网络营销战役的产物。不过,今年与往年更为不同的是,文章开头这两个刷屏的神梗,除了捧红了烧烤大姐和贵州小伙本身之外,更带火了一众改编创作的流量明星。
“养网红,还不如造一、两句网络金句,那流量可实在多了。”说起霸屏的各版本“好嗨哟”“老弟,来了”,从事网红经纪的张孟海感慨万千。他所在的网红经济公司规模不大,扔到圈子里宛如沧海一粟,但是张孟海自称是圈里最能琢磨的人。
“那些‘嘟嘟姐“眉毛哥一类的网红脸其实不会有太长生命力,真正有流量的还是流行语。”这两年来他的最大感悟,就是在圈内无论是经纪公司还是营销机构,只要能控掘出一、两句霸屏的网络流行语或者神梗,就能坐拥大半年的流量。
他的头脑的确很灵活,从去年初开始,他就带着一多半团队力量从培养流量明星,转移到了网络金句、神梗的挖掘上面。
虽然没有创造出“好嗨哟”这样的经典,但张孟海却分享了这个网络江湖中不少耐人寻味的商道。如今在网络营销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和火爆,很多现象级的“好嗨哟”背后,都有成体系的策划与经纪团队在运作。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网络金句、神梗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它们背后义蕴藏着哪些商业价值?
一、捧网红不如造金句
如今的网红很难养熟,一旦火了义会被挖角或是跳槽。
提起过去两年团队培养过的部分流量明星,张孟海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告诉懂懂笔记,以前在泛娱乐行业,网红的名气就代表着流量,而流量则是各家机构的生存之本。
有的经纪公司选择从O到1培养网红,有的机构则选择重金挖角,笼络成熟的流量明星。部分脱胎于草根的民问网红,甚至常常将“人往高处走”挂在嘴边,一旦火了很难继续在机构待到半年以上。
“你知道那个‘眉毛哥小吴吗?他原本是做房屋中介的,但是那个表情包火了以后,我知道的就有四十多家广告、娱乐、影视机构跑过去要签他,给的价格都不低。”张孟海满脸苦笑,坦言这就是狼多肉少的网红经济现状,如果这小伙儿是网红机构培养的,现在早跳槽了。
“我们过去的人员流失率就挺高的,人红了就想跳槽,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张孟海2017年上半年就决定不再培养流量明星,转而挖掘网络金句,或是依托爆火的网络神梗进行再包装。
在张孟海看来,培养一名网红需要团队投入大多精力和成本。而且网红本身的特性、气质、才艺、影响力很容易被新的流行替代,生命力太短。而流行金句(神梗)却不同,它可以通过改编和再创作,复刻成功更多的衍生品,生命力会更长久。他透露,很多经济公司和营销团队都有专人每天泡在短视频平台上,对于一些出位、个色的内容(播主)进行挖掘,一旦有值得出手的,就会进行签约和推广。
“最近这个‘好嗨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为嗅觉敏锐,张孟海刚看到这个贵州小伙子的短视频出现在网上,就在第一时间就让技术团队创作了几条“复刻版”短视频作品。但他没有想到,太多个人、机构盯上了这个热点。
各类版本的‘好嗨哟几乎是在两周时问就充斥了各个短视频平台。其中,钢琴改编版“好嗨哟”,综合播放量达到了187.1万:尬舞版“好嗨哟”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了50万。
而在B站上,结合“来了老弟”笑梗的上课罚站版恶搞视频,播放量高达183万;即便是将原版与众多改编创作简单剪辑在一起的合辑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37.1万。
“这就是流量神梗的魅力,而翻版创作的作品也能跟着火起来。”张孟海表示,如果自己的团队能够挖掘或者创造出这样全网流行、刷屏洗脑的神梗,再通过改编、翻版进行裂变,就能够捧红更多旗下签约的网红新星。
不过,他感觉自家培养的网红火了,团队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极力挽留。而要是挖掘出一个神梗,团队却能利用这个梗衍生出更多的作品,甚至超越原始版本,將更多流行属性附加在动画、短视频、周边产品上。
“其实‘好嗨哟火了以后,很多网友并不在意最初的版本是什么,而是会被很多精彩的衍生作品吸引。”这些被称作“万恶之源”的神梗,所带来的流量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点击和播放),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创新、改编加以复刻——洗脑洗进千万家。张孟海透露,现在越来越多的营销团队和机构都在想尽办法,试图挖掘和创造出能够洗脑全网的流行神梗。
二、金句靠推,影响力靠堆
“不行,‘锦鲤“确认过眼神这些词都快被用烂了,我们的创意要在2019年一下子就跳出来。”
晚上十点半,深圳大冲的一座写字楼依旧灯火通明。在位于十层的一家策划机构内,创意总监米佳正在和同事开会,讨论新的网络流行金句创意。她告诉懂懂笔记,类似的研讨会有时一开就是通宵。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企,这家营销机构的多数成员都是90后,很善于脑洞大开。团队中有几位新闻、剧作和导演艺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专门负责在新闻媒体、直播及短视频平台上挖掘热点。不过,今天的探讨似乎很艰难,大家仍然难以敲定值得投入成本与精力,在未来几个月大力推动的候选网络流行语。
“任何中小规模的营销机构,只要能够创造出一句网络流行金句(梗),很快就能在行业内出人头地。”米佳一脸无奈地表示,挖掘和创造出金句代表着生意和客户,更能吸引下一轮投资机构的青睐。
尤其在这个资本更趋理性的寒冬,每一次融资都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挖掘出一两句能够在近期登上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金句,就成了公司全员的目标。
“流行语不一定是笑梗,但一定要非常洗脑,非常特别。”为了摸清金句流行的规律,米佳研究了过去三年来所有年度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事件成因。她发现,近一年来将一句平实无奇的词语塑造成网络热词的,往往都是些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在她的理解中,这些流量热点的创造者并不需要具备“网红”特点,有的甚至是擅长搞怪、独具特色的“网丑”就行。
“很少见到哪个网红美女或者明星说了一句话,就成了刷屏的流行语。”米佳表示,在敲定了具有潜力的候选金句之后,还要在经纪公司、相关机构,甚至网络平台上去寻找足够个色的潜力网红,加以演绎和包装。
米佳分析,最近火遍全网的“来了,老弟”,视频拍摄者和烧烤大姐的原始作品虽然普通,但网上大量流传的翻版作品,却有太多机构运作的影子。
“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的手法,还有大量推手在支撑热点事件的裂变。”因此,想让流行语红遍大江南北,“水军”力量不容小觑。刷量、转发所需的成本投入,成了相关机构打造热点的最大支出。
米佳表示,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问里,她所在机构共策划出超过百条候选网络金句,投入市场运作经费超过了百万。
然而,与更具规模的策划机构相比,无论是创作能力还是投入资金,她们都是小巫见大巫,“想挖掘和创造网络流行热点,真的是件比培养流量网红还烧钱的事儿。”她苦笑着表示。
那么,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之后,到底有多少所谓金句、笑梗最终能够流行火爆起来,义会有谁为此买单呢?
三、流行听天命借势最重要
有时候挖掘出十个热词,个个都黄了,这才折磨人。
热衷于炒作网络热点话题的侯小于,曾在某4A广告公司任文案。2017年创业后,他一直主抓网络流行语(lP)的打造,投入过不少成本与精力。侯小于一直坚信,策划网络金句或热门IP虽然很难,但只要抓住一个就能产出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
只不过,在过去的两年时问里,他的团队却没能造出真正现象级的网络金句。有些火了一阵儿,但很快就烟消云散。
就算我请不来冯唐那样的大腕儿,创造出一个中年油腻的热词,但是我们也是三个臭皮匠、总能赛过诸葛亮吧。让侯小于感到困惑的,是打造出来的一些流行语难以触及用户、网友的敏感神经,词句内涵难以被二次传播。
他的团队在半年前策划了一个热词——“哎呀,我去”,在他看来,这简单的四个字,通过“网丑”演绎出的洗脑效果,应该不亚于如今的“来了,老弟”。
“但投入了几十万元对相关短视频和网文进行点击、评论和刷量,就愣是没火起来。”侯小于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各类笑梗充斥网络,用户和网友们的笑点似乎也越来越高,而且神经敏感点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侯小于发现,耗费团队大量精力、成本挖掘打造出的金句和笑梗,往往难以流行开来。但一些草根达人随性的吐槽和演绎,却能在不经意问触及网友的笑点,成为年度流行热点,这说明草根力量在崛起。“我先不久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有一家垂直电商平台,说要扶植上万个草根IP,你说市场竞争有多激烈。”
“锦鲤这种极端个案就不说了,类似佛系、C位、‘好嗨呀能火起来,真的都是天上掉馅饼吗?”除了继续创作新的网络流行语之外,侯小于几乎每天都泡在直播、短视频平台上,试图挖掘新的目标。
只要有网红、达人所说的话(发布的视频),足够奇葩和特色,团队都会想尽一切辦法联系上对方,提出联合打造潜力金句或lP,帮助其火爆流行的合作要求。
“但是很多流量达人背后都有推手,能合作的普通个体也极少。”他认为,如今网络上任何热门事件、流行神梗,背后几乎都暗藏着内容推手。
侯小于分析,表面上看,一些经纪公司和策划机构都在培养和发掘网红。但私底下,不少公司都在向打造热点事件、热门流行语的方向转型,以避免被流量明星“绑架”。因此,那一句句流行语,一段段热门视频,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策划后的产物。
即便是草根行为,在具备了引流潜力之后,该用户(IP)也会迅速被收编、商业化,成为相关机构的变现“工具”。“不过这样的例子现在少之义少了,任何流行段子、笑梗和IP,都是机构精心策划的结果。”侯小于表示。
一句“来了,老弟”,逗得无数网友们人仰马翻,一声“好嗨哟”让不少用户被疯狂洗脑。
在这些魔性十足的网络流行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营销行为,以及商业运作的力量,我们很难一一作出分析。但是,当大众为这些“热点”拼命打Call的同时,喷涌的流量也为创作者、内容机构、分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力。
可以说,热点难求,但“造”出一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