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橘皮精油的提取工艺研究及其抗晕动效果比较

2019-10-21张涛周映胡晒平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4期

张涛 周映 胡晒平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用正交实验研究橘皮精油的提取工艺以及观察橘皮精油的临床抗晕动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反应温度(A)、提取时间(B)、加水量(C)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精油组与风油精组各30例,分别在乘车前30 min 取适量风油精或橘皮精油涂抹在太阳穴已经鼻下部位,实验对比两者预防晕动的总有效率,用X2检验计算统计学意义。结果:橘皮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反应温度100℃,加3倍量水,提取2 h,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橘皮精油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风油精的66.7%。结论:橘皮精油具有良好抗晕动效果,其疗效强于风油精,本实验为临床上研究橘皮精油抗晕动的药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橘皮精油;水蒸气提取法;正交实验;晕动病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131-03

目前,晕动病这一症状还未在临床上被彻底治愈,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无统一定论。有研究表明,低频率的平移运动是最主要的晕动病诱因[1]。使用车辆、船舶、飞机这些低频交通模式下,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长刺激时,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机能过敏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现象,称为前庭植物性神经性反应。前庭功能稳定性不良是产生晕车的主要原因[2]

橘皮竹茹汤乃《金匮要略》中著名方剂[3]。为理气剂,具有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仁斋直指方》中指出“治反胃吐食:真橘皮,以壁土炒香为末…煎一钟,温服”。《日用本草》中写道“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补…和脾止嗽,通五淋。中酒呕吐恶心,煎饮之效。”据此认为橘皮辛散通温,气味芳香,长于理气,能入脾肺,故既能行散肺气壅遏 ,又能行气宽中,用于肺气拥滞、胸膈痞满及脾胃气滞,因而适用于晕动症的治疗[4]。常用的西药抗晕动制剂其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相比较,中药的效果更加温和,中医治疗晕车更加安全,减小了副作用。本实验通过对新鲜橘皮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抗晕动效果的研究,意在明确其抗晕动效果的强度,为研制含有天然植物精油的抗晕动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新鲜橘皮:品种为“桂林砂糖橘”;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试验用水:蒸馏水;风油精(水仙牌)

1.2仪器

挥发油提取器;ZNHW-型调温电热套(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梅特勒电子天平AL204101(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2 结果与方法

2.1 单因素实验 根据有关资料[5,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提取时间、加水量和反应温度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

2.1.1 反应温度的考察 取新鲜橘皮200g,用剪刀剪碎成0.5cm2的体积,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2倍量的水,加热套将温度分别设定为80℃、100℃、120℃后,进行加热提取,考察挥发油的产量。结果表明,温度在100℃时挥发油出油率较高。

2.1.2 提取时间的考察 取新鲜橘皮200g,用剪刀剪碎成0.5cm2的体积,置于圆底烧瓶中,加3倍量的水,加热套温度设定在100℃,加热提取5 h,记录每小时挥发油的产量。结果发现蒸馏3 h左右,挥发油量不再增加,表明基本提取完全。

2.1.3 加水量的考察 取新鲜橘皮200g,用剪刀剪碎成0.5cm2的体积,置于圆底烧瓶中,分别加入 1倍量、2倍量、3倍量水,加热套温度设定在100℃,加热提取3 h,考察挥发油的产量。结果表明,加水量为3倍量时出油量较高,其后挥发油量变化不大。

2.1.4 橘皮精油出油率计算

橘皮精油出油率/%= 蒸馏所得橘皮精油质量(g)/橘皮鲜重(g)× 100

2.2 正交实验 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提取时间、加水量、反应温度等,为优选最佳条件,拟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反應温度、提取时间、加水量为考察因素,每因素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置三个水平,设计L9(34)正交实验[7,8]工艺优选因素水平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2.3 实验结果分析 由表2直观分析可以看出,各因素的影响依次为   A>B>C,A 因素即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为橘皮挥发油得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取时间 B、加水量C为次要因素。进一步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结果见表 3) ,反应温度对橘皮挥发油的提取 有 显 著 性 影 响( P<0.05) ,提取时间、加水量对橘皮挥发油的提取均无显著性的影响( P>0.05) 。在橘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中,最佳的因素组合为A2B2C3,反应温度为100℃,加3倍量水,提取2 h,挥发油的提取率最高。数据记录后将精油冷冻储存以备临床试验用。

3 临床试验

3.1 诊断标准

参考《耳科学》[9]动病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乘坐交通工具前精神状态正常。②乘坐交通工具时,患者一般先有疲乏感,然后出现头晕目眩、嗜睡、唾液增多、恶心、甚则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视物模糊、前额疼痛,严重者可伴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眼球震颤、血压下降、脉搏时数时缓等症状。③离开交通工具后,以上诸症逐渐 缓解或消失。④既往乘坐交通工具时有反复发作的类似病史[10]

3.2 病例选择及分组

试验对象来源于我校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入学的在校大学生,经测试表明能被诱发不同程度的晕动病症状。入选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风油精组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平均年龄 (21±2)岁。橘皮精油组30例,其中男3例,女27例;平均年龄(2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3.3 治疗方法 风油精组受试者在乘车前30min 取适量风油精涂抹在太阳穴及鼻下部位,静候。精油组受试者同样在乘车前30min 取适量橘皮精油涂抹在太阳穴及鼻下部位。采用双盲法[11,12],实验设计者不参与实际测试。所有实验数据采集均由相关志愿者完成,每项数据都是独立测得,并由第3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13]。治疗后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疗效标准[14,15]显效:眩晕消失,未出现晕动病任何症状或体征,精神佳,无恶心呕吐;有效:眩晕明显减轻,出现头晕、恶心、口水多、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体征之一项;无效:各种症状体征未减轻,出现呕吐。总有效例数为显效、有效例数之和。

3.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治疗后风油精组总有效率为66.7%,橘皮精油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果见表4。

4 讨论

4.1 正交试验 实验通过对加热温度、提取时间、加水量三个因素考察,发现加水量、提取时间对橘皮挥发油提取率无明显影响,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水蒸气提取法最优提取条件为: 温度100℃,加3倍量水,提取2 h。

4.2 臨床试验 试验通过对比风油精与橘皮精油抗晕动的疗效,结合查阅大量有关文献及报道,推测橘皮精油的抗晕动效果好于风油精,为临床上研究橘皮精油抗晕动的药剂提供理论依据。

天然植物精油具有来源广泛和毒性小的特点,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生物资源, 随着各种分离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植物精油的组分、结构和功能日趋明朗化,它必将会在医药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和开发空间。

参考文献

[1] 许雪莲.晕动症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杂质,2017,1(8):178-179.

[2] 刘圆圆,付伟.晕动病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 5) :569-574.

[3] 温桂荣.运用橘皮竹茹汤护胃清热降逆止呕[J].中华中医药杂质,2017,32(12):5404-5405.

[4] 张效禹.枳实等行气药的现代药理学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84,10(34):32-33.

[5] 文净,高天荣.提取方法对橙皮和桔皮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9(3):92.

[6] 姜敏.柑橘精油提取工艺的对比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5,30(12):75.

[7] 曹瑞.正交实验优选天麻眩晕宁片挥发油提取工艺[J].现代中医药,2017,37(2):84.

[8] 陈红英,郭巧玲.气蒸馏法提取橙皮精油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药业,2011 ,20(1):39-40.

[9] 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92-993.

[10] 卢岩,马凤君. 健脾醒脑针法防治晕动病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6):543-544.

[11] 闫世艳,何丽云.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盲法质量评价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5):631-635.

[12] Boodhwani M, Hamilton A, De Varennes B,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testing modi-fied  ultrafiltration as a blood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n cardiac surgery. J Th  orac Cardiovasc Surg, 2010, 139(3): 701-706.

[13] 张雷. 湿热环境下晕动病评分Graybiel法的改良[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35(6):684-685.

[14] 刘小华,边悦. 阿替洛尔治疗晕动症189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B):13.

[15] 郭琪,赵晓红. 干姜及其提取物的抗晕动病作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3):268-269.